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王小龙:以农信社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主力军


    9月21—23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等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能力改变世界”为主题,重点关注普惠金融发展的能力建设相关议题。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交流了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实践。

    王小龙指出,今天中国的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上,已经活力四射,但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一,普惠金融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小龙认为,普惠金融,顾名思义,一个是“普遍”,就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得到金融服务;一个是“惠及”,就是要让老百姓负担得起金融服务。当前,我国金融的主要矛盾,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供给和需求存在错配。

    一头是天量的货币供应,另一头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金融创新过度,大量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一头是银行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另一头仍有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推动金融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让更多老百姓能获得金融服务,并且负担得起金融服务。

    第二,浙江农信普惠金融的实践探索。

    王小龙指出,农信社为农而生,因农而兴。浙江农信已有65年历史,一直坚持“三做三不做”,即“做小不做大、做土不做洋、做实不做虚”。正是有这样的情怀和决心,浙江农信从短期看或许做了“亏本生意”,但从长远看,却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十二五”以来的数据表明,浙江农信不仅很好地履行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也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风险,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浙江农信是以全省银行业六分之一的存款、七分之一的贷款,创造了近三分之一的利润,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普惠金融服务上,浙江农信金融服务5500万个人客户和63万中小法人企业客户,承担了二分之一的农户贷款、五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贷款。王小龙认为,金融业税收的均衡,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普惠金融工作上,2013年以来,浙江农信率先在全国实施普惠金融工程3年行动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构建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目前,浙江农信全系统共有4200个营业网点,服务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进行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浙江农信还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截至目前,已打造5800多家互联网化的丰收驿站。

    G20以后,浙江农信启动了新的5年行动计划,主要战略是社区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双轮驱动,在智慧普惠、绿色普惠、精准普惠、共享普惠上不断加大力度,努力把普惠金融事业做得更好。

    第三,中小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定位。

    王小龙指出,从我国银行体系来看,历来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小银行。他认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大银行、大金融机构相当于人体的主动脉,中小金融机构相当于毛细血管,没有这个毛细血管就实现不了边边角角的普惠。过去,万向、吉利、传化等浙江绝大多数成功的浙商,第一笔贷款均由当时的浙江农信提供。

    在服务“双创”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有其特殊作用。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机制灵活、决策链短、地缘人缘关系紧密、产品服务更接地气,与大银行相比更具优势。正如周小川行长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所说:“中国的社区银行是以农信社为代表的”。长期以来,农信社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王小龙进一步指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德国储蓄银行金融集团下辖400多家独立法人储蓄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系统,其定位十分明确,有法律规定,其不得跨区域经营,主要服务于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而且该行经营理念非常特别,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该行没有股东,不需要分红,利润主要捐赠于社会事业。得益于这些定位,该行200多年来始终发展得很好,占据了目标市场近50%的份额,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也非常大。

    王小龙强调,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小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但当前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既包括国家的政策定位,也包括自身的市场定位。他认为,下一阶段普惠金融需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必须加强金融机构布局的顶层设计。这一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有部署。但回顾过去,我国银行业在发展定位上,政策不连贯、没有差异化分工,甚至过度市场崇拜。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影响,银行规模越大,往往成本和效益优势越明显。所以,银行追求外延扩张的冲动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导致了市场主体都想做大。不难发现,全国5大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几百家城商行、2000多家农商银行(农信社)都在往大的方向发展。

    从趋势上看,在追求经营规模、范围和多元化发展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以5大国有银行为目标的;一些大的城商行,特别是上市城商行,已赶上甚至超过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农信社,在1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不断地往农合行、农商银行方向改制,特别是小部分农商银行已经上市,并且通过公开资料可以了解到,这些已经上市的农商银行,他们的愿景和战略,都是跨区域经营的,有的甚至提出要成为全国性的领先银行。

    王小龙认为,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所有的银行机构都想成为大银行的总趋势是不变的,最后的结果是大银行可能越来越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定位不清,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二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间的关系。金融服务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防控风险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天然属性,过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与国际上比,我国金融机构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不错的员工收入,但提供的是成本高且覆盖率不高的金融服务,这一点需要高度反思。王小龙指出,我们应该把“服务”放在最前面,进一步提高对金融业社会责任与公益属性的认识。

    三是必须要有一贯而明确的优惠政策支持。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公益属性,适度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是正常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政策不一致,很多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后,实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普惠金融服务属性,但存款准备金率、税收等优惠政策却未能延续。

    最后,王小龙着重强调两点,一是以农信社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仍是中国普惠金融的主要力量;二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定位和市场定位需要明确而一致。他指出,认真总结过去改革发展的经验,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国家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是做好普惠金融事业,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的治本之策。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