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西赣南,郁郁葱葱,满眼翠绿。这里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国家特级贫困地区。
红色革命老区的发展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一年前,习总书记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户时,真挚热情的话语激励着赣鄱儿女攻坚克难,摆脱贫困。
红色革命老区改了旧模样。
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生态移民……在这片红土地上全面展开,赣南老区人民迈上幸福之路:110多万人脱贫,近70万户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6%。
扶贫离不开发展,发展需要金融扶持。
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江西省农商银行担当了扶贫先锋,为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了金融“活水”。
至7月末,江西省农商银行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10.3亿元,贷款余额104.27亿元,惠及贫困户16.19万户。其中25个国家级贫困县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58.51亿元,较年初增加137.32亿元,同比多增13.3亿元,增长14.91%,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幅4.18个百分点。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表示,江西省农商银行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并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充分发挥金融精准扶贫主导作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
从“靠天吃饭”到“看天吃饭”
南康,江西省赣州市市辖区,这里有“中国客家歌舞之乡”“中国甜柚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等美誉。
过去,南康甜柚“养在深山人不知”,现今成为“世界名片”。谈起这一历程,江西冠农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会平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2003年下岗,开始种植甜柚,已有14个年头。最初与自家兄弟在赤土畲族乡承包了50亩山地,前期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那时生产的甜柚每斤不到1元钱卖给收购商,事业一度受阻。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走出困境时,刘会平指了指挂在办公室上方一块匾额的四个大字:看天吃饭。
他说,过去老百姓常说“靠天吃饭”,希望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但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常常是“丰产不丰收”。现在却是“看天吃饭”,既要“看天气”,根据季节种植不同品种的优质甜柚,提升品质”;又要“看市场”,把握市场行情,卖个好价钱;还要“看政策”,国务院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就是如今最好的“天”。
一字之变,说出了刘会平的致富法宝,“靠天”是被动、是无奈,“看天”是主动、识大势。
正是抓住了国务院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中央实施精准扶贫这一惠民政策,刘会平获得了赣州农商银行“产业扶贫信贷通”200万元贷款。
赣州农商银行“三农”事业部总经理刘建昌介绍说,“产业扶贫信贷通”是赣州市财政筹集10亿元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撬动80亿元银行资金发放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最长授信年限5年,用于发展地域特色的种养殖业及其他扶贫效果好的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赣州农商银行赤土支行行长卢宁东告诉记者,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主要有三种模式:自主发展产业贫困户贷款、吸纳贫困户就业及投资入股帮扶企业贷款、发放政府+国有(扶贫)公司+合作社+贫困户(3+1模式)投资收益贷款。赤土支行对江西冠农果业有限公司发放的“产业扶贫信贷通”就属于吸纳贫困户就业及投资入股帮扶企业贷款,并带动了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赣州农商银行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5.78亿元。其中:直接向自主发展产业贫困户发放3532户,金额15260万元;向帮扶企业及农业经营主体发放101户,金额22240万元;“3+1模式”投资收益贷款3572户,金额20300万元。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冠农果业生产的甜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走向全国和东南亚等地,成为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四大创新”
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公司的成立、发展是在万安农商银行的扶持和见证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坐在记者面前的80后小伙子陈云是江西省一江秋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云介绍说,公司成立于2012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带动了万安县30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并把“为耕者增收,为食者造福”作为企业使命。
目前,该公司年产量近6万吨,年销售额1.2亿元。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公司获得万安农商银行1000万元“财园信贷通”贷款和500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较抵押担保贷款,一年下来节省利息就达46万元。
对江西省一江秋粮油有限公司的信贷支持是万安农商银行支持传统种植农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万安农商银行董事长李天保告诉记者,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万安农商银行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创新承贷主体,成就信贷条件。为满足贫困程度不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需求,万安农商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由其自己申贷,对不符合信贷条件的采用帮扶或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抱团发展的方式创造信贷条件,做到金融精准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落下”。
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扶贫渠道。万安农商银行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先后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土坯房改造贷款、小额扶贫信用贴息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助保贷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等信贷产品,采取一项一策、一项一法、一项一品的精细化的规划部署,不断拓宽扶贫渠道。
创新审批流程,提高办贷效率。万安农商银行单设“三农”事业部为金融精准扶贫的责任部门,负责辖内贫困户信贷需求调查、扶贫贷款投放工作。“三农”事业部团队挂点帮扶到村组,员工挂点帮扶到贫困户,辖内20个网点设置“三农”客户经理65人受理调查扶贫贷款和贷后管理,后台设置3名独立审批官实行扶贫贷款当天审批。
创新贴息方式,解决收息梗阻。过去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将扶贫贷款贴息打入贫困户账户,再由贫困户到贷款银行还息。这个规定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而且大部分贫困户收到贴息资金以为是财政补贴,不能及时还息。万安农商银行通过与万安县委县政府积极沟通,协调财政部门拨付了垫付利息,并同意以后的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直接划转给万安农商银行。
截至2017年6月末,万安农商银行已发放扶贫贷款935户,余额20555万元,累计带动1495户贫困户脱贫并走上致富路。
“支农支小”
结出“支贫”硕果
走进石城县屏山镇山下村,连绵的青山,夏风吹过,松涛阵阵。一排排鸡舍掩映在丛林中,散养的4万羽农家土鸡遍布了整座大山。
鸡场主人赖宝林曾是东莞服装批发店的老板。2013年,他放弃东莞的“事业”,回到家乡搞起了种养业。父亲骂他“头脑发热”,熟人说他“脑子有病”,连平日里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也直摇头。
但赖宝林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诉记者,这里天蓝、草绿、水清,发展绿色养殖业得天独厚,加上又有政策支持,石城县属于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正持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的扶持力度。
赖宝林介绍说,这种在松林里散养的农家土鸡,吃虫草,产的土鸡、土蛋,一进入市场就供不应求,预计今年盈利120万元。
在赖宝林的创业梦里,不仅有自己,也有乡亲。
2015年,为带领更多的家乡父老脱贫致富,赖宝林创办了石城县宝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宝利园品牌商标,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的经营方式,吸收了208户贫困户加入。
“我的创业路离不开石城农商银行的一路相随。”赖宝林说。
他告诉记者,回乡创业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是搞水产养殖,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他所养的龙虾、泥鳅全部冲走,当年亏损70多万元。“患难之中见真情”,关键时刻是石城农商银行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并且从最初的30万元信贷支持,增加到现在的160万元。
“支农支小”是石城农商银行一张靓丽的名片。该行一直把支农支小作为战略定力,专注主业,回归本源,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
石城农商银行董事长倪永生表示,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份责任。该行不断做强做优小额农贷、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财园信贷通贷款、创业信贷通贷款等信贷产品,通过大力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实施精准扶贫。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支农支小工作的稳健、持续运行,石城农商银行每年下达支农支小单列信贷计划,要求各网点把“支农支小”贷款作为信贷投放中的重点,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确保涉农贷款、小微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并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石城农商银行行长邱建新告诉记者,支农支小落地需要措施跟进,该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员工严格管理、对风险严格把关、对政策严格落实。
保证支农支小责任到位。为防止惜贷、惧贷、拒贷等问题的发生,石城农商银行积极引导各网点加强支农支小贷款营销,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业绩和收益挂钩,拉开收入档次,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贴近农户、深入企业,开展营销。
保证风险管控到位。石城农商银行坚持“三查”制度,通过健全农户、居民、企业的信用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防范信贷风险。
保证惠农政策到位。石城农商银行建立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持续执行支农支小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切实减轻农民、小微企业负担。出台柜台服务的考核标准和信贷业务的限时服务制度,坚持贷款公开制度,实现贷款发放对象公开、额度公开、利率公开。
尾声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的嘱托回荡在赣南老区的青山绿水间。
采访正值盛夏,百姓忙着收早稻、采水果、剥莲蓬,到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场景。在江西省农商银行信贷支持下,老区百姓致富的大门徐徐打开,幸福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