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多用于财务管理,与内审工作似乎无太多的关联,笔者作为一名内审工作者,认为在内审检查中同样要“精打细算”。
“精”即精通,对业务了如指掌。资金、票据、保管箱等新业务日新月异,大数据的来临更对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检查方法和稽审思维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改变思维,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放低姿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
“打”即打算,对目标未雨绸缪。内审检查,切忌盲目。在检查工作开展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了解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明确检查的切入点,清楚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等。其次,了解对手,通过多种方式摸清审计对手的风险状况,收集目标信息和风险点,便于检查直奔主题。最后,了解自己,内审检查工作往往抽调基层行社人员跨区域开展,因此在工作开展前,审计组长必须对成员的性格、处事方式、专业特长、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业绩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分工和人员调配,并通过集中汇报、讨论等方式关注检查进度和工作质效,确保检查的独立性,提高效率。
“细”即细心,对工作谨慎细致。面对疑似风险,内审人员要围绕关联交易、关联事项,多维度思考、论证。如在检查中,审计人员将违法、违规事项认定错误或把问题定性扩大时,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必然会申诉或行政复议处理,这样一来,对外会降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对内会降低同事对我们的认可度;审计人员将违法、违规事项遗漏或判断失误时,则会为经营管理埋下风险隐患;检查结束后,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等一旦发生差错,将给上级部门开展工作、进行政策指引以及被审计单位进行问题纠改造成偏差。所以,审计工作要谨慎细微,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
“算”即计算,对疑点心里有谱。“算”作为一种检验方法,既可用于被审计单位,也可用于对前手审计工作的复审。审计人员重新执行被审事项、疑似数据或操作流程,验算其真实性或有效性;重点重审或复审前手已审计事项,验算其差错率和工作质效;运用不相融岗位的人员审核、复审审计资料,发现疑点,及时纠正,提升内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