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实阳光信贷 扎根农区市场

江苏连云港东方农商银行 戴世全

    为加大普惠授信力度,提高农区贷款发放效率,各农商银行在原有的阳光信贷产品基础上,通过引入标准化管理系统,完善制度体系,简化放贷流程,显著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赢得赞誉。但与此同时,中小型农商银行在阳光信贷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缺乏专门团队,组织架构不尽完善。由于人员、资金等方面限制,部分中小型农商银行未能成立专门的阳光信贷团队,只能指定少数几名总行零售部门人员负责项目推进及系统维护。前期数据采集主要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后期客户维护和数据更新则较为依赖支行客户经理的自觉性。据调研,苏北某农商银行2名农区支行客户经理甚至需要维护上千户阳光信贷客户,客户经理精力难以保证。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频繁更换,在导致人力培训成本增加的同时还可能造成数据采集标准缺乏一致性。

    农村“空心化”严重,有效授信对象减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农村“空心化”问题愈发显现。从苏北某农商银行农区支行客户经理实地走访得知,该支行辖区范围内许多农户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近10%的家庭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日益加剧的农区“空心化”现象,使得阳光信贷的有效授信对象逐渐减少。

    激励机制有待加强,部分村镇内生动力不足。在阳光信贷推进过程中,地方村镇的支持可以使得数据采集及评议事半功倍。但由于银行及村镇间互惠互利的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村镇对阳光信贷的重视程度不够,配合农商银行开展普惠授信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地区数据采集和评议等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农户观念固化,信贷需求未能充分释放。虽然很多农商银行采取了诸如“放宽担保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等积极的信贷支农措施,但由于部分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还不到位,仍然存在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较为固化,比较排斥从银行贷款,当产生资金需求的时候,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这使得农商银行的信贷支农能力没有充分释放。同时,部分居民对于违约成本的认识不足,容易产生一定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传统银行面临挑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相关政策鼓励下,开办农村电商业务的人数持续增长,“村淘”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异军凸起。虽然就目前情况来说,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农区并未动摇传统银行业务根基,但是趁着“互联网+”的浪潮,加之代购、农贷、网络医疗等立体化服务场景的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金融必将引发农区阳光信贷市场的巨大变革。

    面对当前局面,要想巩固农区市场有利身位,继续做大做强阳光信贷业务,充分释放阳光信贷在提升银行效益和支农方面巨大作用,中小型农商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以系统建设为先导,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应积极探索“三合一”模式——系统优化、支行对接、团队化管理三合一,充实阳光信贷管理系统中客户明细,便于数据分析,开发针对性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上下游增值服务;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做好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及客户侧面信息采集工作,梳理阳光信贷现有流程,前中后台全力推进,在科技、人才、资金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争取组建专业化阳光信贷管理团队;从数据的季检、年检、中间业务拓展及客户维护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和配套方案,充分挖掘阳光信贷拓展潜力,打造全方位的阳光信贷管理体系。

    以上门走访为抓手,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主动出击,上门走访,抓取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不可获得者。应多利用村里小广播、标语、墙面广告等易于被农户获知的方式宣传阳光信贷的便捷性、实惠性、正规性,通过接地气、朗朗上口的宣传语让阳光信贷在农区深入民心;积极参加农机、饲料等产品订货会,在密切与各类涉农经销商联系的同时,现场为农户办理贷款申请,让百姓实实在在体验到阳光信贷产品的便捷性和实惠性;不放松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农区百姓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转变传统借款观念。

    以业务竞赛为推动,提升信贷标准化水平。应通过阳光信贷投放专项竞赛,树立先进典型,在客户经理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整合阳光信贷领域优秀客户经理资源,成立专家人才储备库,分享市场拓展、风险防控及客户维护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针对不同种、养殖业提炼行业总结,开发针对性产品,提升阳光信贷产品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审批效率,降低信用风险。

    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打造立体式金融服务场景。中小型农商银行要抓住其他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还未大规模抢占农区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密切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打造互惠互利的共同体,激发地方政府对于推广阳光信贷的内生动力。比如共同修建水渠、马路,开发金融助农贷款、搬迁安置贷款、居民屋顶光伏发电贷款,开展水电、电话等费用代缴。将产品和服务融入地方百姓衣食住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