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农”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为指导“三农”工作的关键词。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农商银行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三农”短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影响之深:
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
从机遇来看。一是促进经营理念转变。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营理念转变入手,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二是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农产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为农商银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双创”活力被激活,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也将为农商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三是助推发展转型升级。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在政府参与化解“两高一低”过剩产能、消化房地产企业库存的过程中,农商银行可以有效压缩部分存在潜在不良风险、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贷款、释放出部分大额贷款风险,着力“做小、做优、做精、做实”,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优化资产结构。
从挑战来看。一是传统市场份额在萎缩,需持续发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纷纷进驻抢客户、抢资源、抢市场,直接挤压了农商银行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农村传统的存贷优势在逐渐丧失主阵地、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二是信贷主业增速在放缓,需直面应对。目前,信贷资源向“三农”投入偏少、覆盖率偏低、风险成本增大,出于风险管控考虑,信贷客户经理在新增贷款上慎之又慎,信贷投放普遍放缓,进一步冲击了收入来源。三是新兴领域风险在显现,需有效释放。农业金融服务本来就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催生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业拓展,许多农商银行对这些领域不熟悉,往往具有更高的金融风险。
助力之策:
做好“加减乘除”法
策略一:“加”好“网点、机具、网络”三位一体。一是服务网点“全覆盖”。要进一步将网点向农村下沉,在网点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网点向重点村庄、中心社区延伸,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可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比较集中的县城(乡镇)社区、村居委,因地制宜推出金融便利店、金融超市、智慧银行等新型网点网络,确保农村金融服务不留空白。
二是便民服务“村村通”。要大力推进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加大金融自助机具布放力度,确保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缴纳、养老金领取、小额取现、转账、缴费等基础性金融业务。
三是业务办理“不出门”。 推广云闪付、扫码支付、农村电商等在农村地区布局移动金融,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让农民“足不出门”尽享与城市居民一样便捷的金融服务。
策略二:“减”好“简化、减费、降本”三项举措。一是简化流程。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着力逐步推进农村地区评级、授信全覆盖;全面整合、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减少审查审批环节,提高信贷授信审批效率,推行贷款“绿色通道”“快速通道”,推进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制。
二是减费让利。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方式、额度、贡献率、担保方式、产业方向等因素实行浮动利率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财政担保的小额扶贫贷款和下岗再就业贷款,贷款利率少上浮或不上浮。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收费政策、项目、价格三公开,减免账户管理费、银行卡年费和转账汇款手续费等收费项目,降低整体收费水平。
三是降低成本。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降低成本,对部分抵押物足值、风险可控的贷款,可无需担保公司担保,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费用负担。完善续贷管理政策,推广循环贷、流量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涉农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帮助涉农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策略三:“乘”好“机制、产品、服务”三管齐下。一是创新支农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促进合格融资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对称、信用对等、融资对接,进一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端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等产品试点,激活农村“沉睡资本”;探索推广“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等融资信贷产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和信用共同体。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推广“银行+龙头企业”“ 银行+专业合作社”“ 银行+精准扶贫”等支农服务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客户申贷渠道,提高申贷获得率;开发客户关系系统信息,实现客户信息整理、客户营销、调查派单、贷后管理、风险监测预警、行业分析等系统化管理,提升农业供给侧改革领域金融服务的深度。
策略四:“除”好“短板、控险、提质”三方着力。一是破除短板。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破除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的瓶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电子化、互联网化,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开展常态化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借助政府网格化信息平台,加强与政府网格化合作,探索建立网格化金融工作站建设,确保“格格有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无缝对接。
二是严控风险。重点要防源头优增量,根据鼓励、限制、禁止三类信贷服务目录,严格新发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把制度流程约束贯穿贷款生命周期的每个节点;要狠抓到期贷款收回率管理,确保新放贷款高质量,加强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纠正违规调整贷款风险形态的做法,真实反映不良;要防不良降存量,全方位开展不良压降,在利用原有处置手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处置方式。
三是转型提质。要树立“做小、做优、做散、做实”的经营理念,坚持“质量决定数量、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深耕“农区、社区、城区”市场;重点开辟“两小”市场、政府优质平台市场、商贸流通市场、居民消费市场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小客户贷款、优质资源型贷款、优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贷款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