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应链的发展之道:创新、标准、协同、复制


    现代供应链理论认为,创新、标准、协同、复制是构建和发展供应链必不可少的“四步曲”。

    创新——

    创新是推动供应链发展的源泉。不论是大规模制造、精益生产、路径优化、协同计划与补货、销售与运营计划流程以及六西格玛、约束理论等较为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还是时下颇火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创意层出不穷、永不停息。它们既是创新的结果,又是创新的阶梯。谁能引领创新,谁就具备了先发优势,并能够在供应链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标准——

    然而,如果没有实现标准化,创新创意就无法走出实验室,更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上世纪50年代集装箱的出现,跨国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但是它的实现前提是集装箱规格的标准化、吊装设备的标准化,甚至是拖车的标准化。这些围绕着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全程标准化,才是集装箱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今,我们在谈论新技术的运用时,往往质疑和争论于“何时才是企业应用的最佳时间”?判断的关键节点便是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例如冷链,局部的冷链并不难实现,难就难在全程一贯的标准化冷链运营,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未标准化,冷链就成了断链,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协同——

    实际上,标准化可以推动供应链的协同,也可以损害供应链的协同,其关键在于标准化是否推动了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的提升。如果标准化的目标是为了单个企业、单个行业或者单一国家的利益,而损害了上下游链条上其余各方的利益,那么,这种标准化就是有害的。例如,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海关法律规定,其建立的标准大多从本国的需求出发,而非供应链。经济越落后、越闭塞的国家,其海关的标准就越倾向于本土化,其通关效率也越低。世界经济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够把各国的通关条件(尤其是通关时间)减少一半,全球贸易将提升15%,全球GDP将提升5%。

    全面协同是供应链的最高境界,是千军万马步调一致。要达到全面协同,就应当将供应链管理的重心放在“瓶颈”点上。这些“瓶颈”点,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例如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低效的生产环节;也可能来自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例如某家落后的企业或者某种尚未成熟的工艺;还有可能存在于“三流”的互不匹配之中,例如信息失真,资金缺乏,或者物流阻塞。

    当供应链上出现了新的技术,带动了某个环节效率的提升,供应链均衡协同的状态就会被打破,并会出现新的“瓶颈”。供应链的发展就在这种“破”和“立”之间不断循环往复地向上发展。

    复制——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任何新技术、新方法都逃脱不了被复制、被超越的结局。供应链上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典型的传导复制特性。这种传导复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高成熟度的企业传导复制到低成熟度的企业,另一个是从高成熟度的产业传导复制到低成熟度的产业。例如从军用到民用,从汽车电子到零售快消、农业产业等。

    行业成熟度越高,产品的生命周期越短,供需关系越弱,市场竞争越激烈,供应链在这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就越快。例如,汽车行业是供应链创新的热土,在这里诞生或者最早实践了“流水线生产”“精益生产”“同步制造”“零库存”“约束理论”等一系列的工具方法,出现了福特、通用、丰田、特斯拉等一系列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创新企业。而且,每一个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都只能维持最多10年、20年的时间,随后就被行业企业所广泛复制并使用。如果没有及时地开展新一轮的创新和运用,其早期的竞争优势也就逐渐消亡殆尽了。

    创新、标准、协同、 复制,伴随着供应链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甚至是不同的国家地区形成了不均衡的供应链发展状况。为了区分供应链的发展水平和成熟度,有专家将供应链管理水平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原始供应链、初级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协同供应链和智慧供应链。

    供应链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企业、行业、国家供应链的发展都无法脱离这个规律。五个层次,好比五个巨大的台阶,我们无法跳过某个阶段而直接上升到更高层次,如同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如果了解了供应链发展的规律,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就可以加快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上升速度。好比欧美企业花了数百年所建立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的企业有的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就是“后发优势”,因为我们一出发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斯亦埔  曲一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