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建设亟待多方联动

吉林九台农商银行 刘 华

    当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科技建设,为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撑,是农金机构适应发展形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加强战略规划  

    确保科技建设的前瞻性

    要围绕新战略,确保前瞻性。要紧紧围绕自身发展规划,适应创新转型的战略要求,全面提升现有科技系统架构和系统支持能力,使规划与改革发展同步,与业务创新同步。

    要研究新技术,确保前瞻性。应面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一体化、多元化和可扩展的基础技术框架平台,整合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自身科技系统与更大领域系统的互联互通,挖掘、分析数据资源,为未来战略竞争和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要借鉴新经验,确保前瞻性。一方面,应寻找战略伙伴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支付服务、电子商务等多方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金融服务格局;另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借鉴其他银行的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和拓展原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发实用型技术产品,抢点市场空间。

    促进多方联动  

    确保科技建设的科学性

    要加强与基层行社的联动,服务差异化发展。当前,省联社要一一满足各行社的业务需求并非易事。如何立足现实,将各行社差异化需求化零为整,做到 “一盘棋”规划,差异化服务,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建议专门制定业务需求与反馈机制,充分深入基层和实际,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业务需求分析与开发应用,以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和管理需求来推动科技水平的提高与业务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建议重点突破,从发展较快、体系架构复杂、业务开展多样的行社入手,专项调研,提供专项需求,以个性覆盖共性。

    要加强行社部门之间的联动,发挥整体合力。在具体项目上,由科技部门统筹业务需求和项目管理工作,业务部门负责审核和确认业务需求,推进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科技工作效能,最终实现科技引领业务发展。同时,可推进科技管理服务部门向“大部门”过渡,将科技与业务人员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充实到这类部门中,从技术和业务的双重视角,加大新业务、新产品的研究推广力度,形成从业务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到系统开发及推广应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运作机制。

    强化机制建设

    确保科技建设的高效性

    完善项目响应机制。省联社应从促进各行社加快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简化需求审批流程,制定对口业务部门需求审批下限,授予各行社一定的需求实施自主权。同时,各行社内部可专门设立需求整理部门,并成立需求评审委员会,在专门部门收集、整理本行社需求的基础上,由本行社评审委员会对需求进行整体把控后上报需求说明书,确保基层需求统一对外接口。省联社科技部门接到需求说明书后,按需求说明书进行系统开发、测试,验收通过后部署系统上线。通过建立响应机制、产品研发全流程管理、项目制管理、产品创新工作考评机制等在内的较为完整、联动高效的制度体系,提升科技研发的工作效率。

    完善项目研发机制。对已研究立项的产品创新和渠道开发项目,由双方的业务、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小组,将业务需求、技术标准、功能实现等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各环节限时,对每个研发环节确定合理的时限要求,落实责任,考核督办,确保研发项目的落地实施。

    实施项目后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产品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新产品上线后的运行情况。通过全面的评价及时发现产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流程和技术系统,改进产品营销和管理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总结反思产品研发过程,为进一步改善产品研发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创新开发模式  

    确保科技建设的开放性

    探索建立试验区开发模式。目前,有的行社发展较快,产权改革优势进一步凸显,产品创新及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对系统开发的呼声较为强烈;有的行社发展较慢,主要业务还是以传统的信贷、结算为主,现有业务系统可以满足业务需要,系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针对不同行社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发展路径。对于业务发展较快、产品需求旺盛的行社,可探索建立“试验区”发展模式,以先行先试的方式加快系统开发和项目建设。在此模式中,省联社可为基层行社放开平台接口,允许和支持有条件的行社构建自己的部分数据平台,并以此数据平台作为数据源,自建或外挂系统,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基层行社参与系统开发积极性,还可满足行社之间差异化的需求,使先进行社在科技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探索建立部分项目外包模式。将部分项目服务外包,可以节约成本,提升效率,通过利用科技运维服务商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将不擅长的或者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有助于集中精力专注核心业务发展,将有限资源投放到核心业务上,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服务外包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理性选择外包服务商,加强对外包的组织管理,确保自身在信息技术上的自主可控,真正达到利用“外脑”提升技术层次,利用“外力”推动信息化进程的正向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