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信用城市打造,浙江瑞丰农商银行经层层筛选,在绍兴市范围内率先推出“信用库”建设工程,首批300家信用企业已经“入库”,总信用授信额达53.3亿元。该行将用三年时间建立绍兴市域范围内最为完善的信用企业数据库,依托信用“生态链”,切断“担保链”,逐步退出“担保贷款”,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银企“信用背书”。
实现农户建档“全覆盖”
历经三年时间,瑞丰农商行通过走访建档、拍照、识别有效信贷客户、公议授信、分类筛选确定营销对象、集聚零售高端客户、助农终端启用等8个环节,共在辖内355个行政村开展了建档工作,完成农户信息建档近21.8万户,占辖内常住农户数的98%。在建档基础上,该行根据建档信息筛选出目标客户,共向建档农户发放授信证75210本,授信金额127.21亿元,提高了农户贷款可得性和便利性。
在农村信用贷款推荐过程中,该行采用了“建档+公议”授信模式。“建档+公议”贷款授信是指在农户信息建档的基础上引入公议小组人员分别打分确定农户信用贷款额度,银行通过向信用良好的农户颁发免担保授信证,授信证农户可在授信期限、金额内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资金,让农户体会到“守信受益”。
出台机制引进技术保障授信力度
信用贷款在推进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对风险的恐惧,现行法规的不全,都有可能成为“拦路虎”。个别客户经理由于担心信用贷款风险,办理业务过程中私下要求客户签订一份保证函。针对“信用风险”问题,该行及时修订配套相关制度。通过出台《对于信用贷款尽职免责办法》,解决客户经理后顾之忧。
同时,该行借助技术力量加强信用背书的含金量。早在2013年就引进德国IPC技术,为长期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四小群体”(小企业、小作坊、小商店、小个体户)在授信调查时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行10万元左右的微贷户数已逾9000户,贷款余额近10亿元。
绍兴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在该行有4000万元的贷款,此次被列为首批“信用企业”,公司负责人黄勇非常认同信用贷款的意义,“现在可以给信用贷款了,我们不需要找人作担保,也不用给别人担保,企业经营来自外部的风险就小了。”他说。
构建社会良性信用圈
在无抵押物的前提下单用信用作为凭证,对贷款人的约束力远远不如有抵押物大,即便是如此庞大的贷款额和户数下,瑞丰农商行信用贷款的不良率却仅为0.27%。为了把自己手中贷出的每一份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客户经理必须十分了解客户,掌握客户的收入情况和社会关系网。这种为了规避风险而必须为之的工作方式,进一步促进银行和客户的紧密度,使得该行对客户的熟识度不断下沉。
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后,不仅对银行感情大大增加了,而且也更加珍爱自己的信用。福全镇尹家畈村的一位村民说,“为了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我们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赌博、不挥霍,脚踏实地干事业。”
以漓渚镇这个全国知名的花木之乡为例,仅个人贷款在瑞丰农商行漓渚支行就超过1200户,26.05%以信用贷款的形式发放,其中以棠棣村最多。瑞丰农商行棠棣分理处主任周明介绍:“整个村的信用环境好,村里的风气、村民的口碑,都是我们调查时重要的软信息。”
于是,一个良性的信用圈便形成了:银行利用信用贷款做大了“分母”,解决了个人贷款难的问题,使得普惠金融之光辐射到更多人群;铺开信用贷款使得银行业务量和利润双增加,在庞大“分母”的支撑下,万一出现的风险“分子”便很容易被覆盖甚至忽略;人们为了获得信用贷款资格或者维护好信用贷款现状,越来越珍惜和爱护自己的信用体系。
出台“两项承诺”为企业减负
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瑞丰农商行还拿自己的利益开刀,向全社会作出两项庄重承诺:一是杜绝存款买卖,二是一律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财务顾问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度被破坏的区域金融环境,导致收取贷款手续费等成为“潜规则”。该行的“两项承诺”,如同绍兴银行界的一阵清风,用自身的“守信”刺穿行业不良“潜规则”之痛,同行纷纷向之看齐,重塑行业信用。
不收存款回报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几年,贷款方为存款方的额外贴息高达40%,相当于贷款100万,就要多付4万元,一些银行虽然不做“回报”,却以“财务顾问费”名义收取费用,这些都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一部分。绍兴中心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水坤说,“瑞丰不收存款回报,相当于为企业减负了。我明显感觉到,在瑞丰的影响下,其他银行渐渐不收了,各项收费更规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