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民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本情况
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不论是站在各村、各乡镇的范围看,还是站在全县的范围来看,农民合作社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村、各乡镇的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合作社在牵头发展。如丰仓青花椒股份合作社联合社,由和信公司联合18家青花椒种植股份合作社共同组建,基地总规模超过1万亩,在栽培、管护、采摘各方面,都起着良好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铜鼓乡清泉养蜂股份合作社指导带动150户农户饲养蜜蜂达1.2万群,年产蜂蜜近200吨。李溪镇金宝利脐橙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近200户农民种植脐橙1500余亩,年产脐橙900余吨。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普遍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青花椒种植合作社的平均基地规模超过700亩,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平均基地规模超过500亩,油茶种植合作社的平均基地规模超过1500亩,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华晖中药材种植股份合作社在小坝流转土地近3000亩,以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为技术支撑,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中药材产量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三是推进标准化农业生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县烤烟生产分区域共组建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县3200余户烟农提供销售前的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全面推行标准化、企业化生产,既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烟农,又保障了95%以上烤烟种植户的生产效益,还保证了烟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农产品品牌打造初见成效。部分农民合作社开始注重品牌打造,其中注册商标的有51个,也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助力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入社享有合作社项目收益。合作社成员的97.6%是留守农民,全县农民合作社2015年平均销售收入达65.7万元,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销售收入超过5万元,按10%利润率估算,每个合作社成员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流转土地获取租金收入。种植类合作社平均流转土地(含荒山荒坡)规模达737亩/个,每年流转费用在25元/亩至500元/亩不等,平均按150元/亩测算,全县农民合作社每年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用超过3600万元。三是为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天龙山水果专业合作社2015年采摘脐橙400万斤,全年支付民工工资达到120万元,人均日工资收入近100元。四是增加贫困户增收脱贫门路。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吸纳了本地贫困户家庭入社成为社员,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缓解贫困户因资金缺乏难以发展产业的问题。还可到合作社务工,既降低自己开展农业活动的风险,又多了一条增加现金收入的途径。
发挥良好生态社会效益。一是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农民合作社牵头整治了大量的荒山荒坡,复垦了大量的撂荒农地。二是促进了石漠化治理进程。近年不断扩大规模的青花椒基地,部分安排在石漠化程度较深的区域,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较重、石漠化趋势日趋严重的问题。三是构建了和谐新农村。通过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集体劳作增进了相互沟通,农民之间的联系由土地承包经营后的分散变得日趋密切,有利于构建和谐农村。
存在问题
管理机制不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多个部门的职能相关,但由于未完全明确牵头抓总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合作社的登记注册与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相互脱节,对农民合作社服务监管的缺位、错位和重叠现象比较突出。由于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缺乏统一指挥,导致基层无所适从,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
政策扶持不够。一是农民合作社获得专项补助资金面窄量小。二是合作社融资困难。合作社资金紧张的问题普遍存在,本次调研中表示有贷款意愿的合作社超过50%,但大多数银行信贷部门都不愿意接洽合作社的业务。三是产品展示难。近年来市内外组织的农产品交易展示活动,参与对象多为专业合作社,但是获得参与活动的入场装修费、往返旅差费等补助资金较少。
运行规范不严。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社虽然取得了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格,但实际运行不规范,表现更多的是大户特征,合作经济元素较少。一是没有真正建立内部成员利益连接机制。相当部分合作社仅限于向农户流转土地、收购农民产品或安排农民有偿务农上,与农户建立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租赁或购销、雇佣关系,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没有真正开展“二次返利”,没有实现利益分享、共同富裕的合作目的。二是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财务管理较混乱;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监事会、理事会名存实亡,经营决策多由领头人说了算;多数社员对合作社事务漠不关心。
人才支撑不足。一是管理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组织管理、沟通协调、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受报酬、工作地点、传统观念的影响,有能力、有技术的人不愿进入农业领域,合作社的管理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组织管理水平较差,市场行情预判分析能力弱,项目选择上盲目跟风。二是技术人才匮乏。农村懂得经济作物现代种养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生产上多数凭经验从事,缺少技术支撑,给合作社的运行带来较大风险,造成较大损失。
对策建议
建立县级联席会议制度。由县社牵头,各相关部门,建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能是统筹协调全县农民合作社建设工作;组织开展调研,研究提出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协调落实各级各部门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根据职责开展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合作社的工作;督促、检查全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管理办法,统筹国家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研究解决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其他重要问题。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运营管理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培育特色效益农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部门,整合力量保障和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规范发展。
加大财政专项支持。每年统筹整合部分涉农产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项目,重点优先扶持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落实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扶持办法明确的扶持政策。
加强金融支持。一是按照酉阳县切块涉农资金“改补为贷”试点办法,每年投入200-500万元涉农资金作为全县农民合作社贷款的专项风险基金,注入县兴农融资担保公司,按照10倍效应放大资金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以此加快产业培植进程,规范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根据供销社综合改革精神,以县社的全资或控股直属企业作为财政扶持资金的持股主体,积极探索开展财政补助农民合作社资金的“改补为投”工作,提高扶持效率。三是适时推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增加农民合作社融资渠道。
紧扣脱贫攻坚。围绕破解空壳村集体经济积累、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等问题,按照“合作社覆盖到村组、产业带动到农户”的基本要求,鼓励村支“两委”负责人牵头领办,引导贫困农户多方式加入,努力培育一批规范化、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把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促进大学生村官、返乡人员创业和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搞好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不规范、农产品销售难、利益分配机制不公等问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规范发展。县财政每年补助部分资金,用于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购买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代理等社会化服务,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政府补助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推动了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可保障直接投入到农民合作社的涉农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实效性。
加强示范建设。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出台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评定及监测办法,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奖励制度。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有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0家。
促进规模化经营。在坚持一村一品基础上,因地制宜指导发展村民全覆盖的农民合作社,同时引导同类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品为依托,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或行业协会,为壮大合作社生产规模、发展技术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提高市场话语权等创造条件。
注重品牌打造。建立奖励补助制度,通过品牌打造促进农产品变商品。鼓励合作社进行产品商标注册,积极申报名牌(著名)商标。鼓励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和QS认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要加快县级农产品批零市场建设,为全县农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的有形平台。要强化农产品销售流通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
加强实用人才培训培养。组织实施农民合作社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工程,以生产技能、市场营销、现代管理知识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参观考察、理论学习、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把合作社理事长及其成员培养成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好管理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复合型实用人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