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新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当地的农特产品与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融合,在旅游中推广农特产品,在农特产品销售中宣传宿松风土人情,实现了“取长补短,互利双赢”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游带产,以产促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讲述: 安徽省宿松县新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 石霖
整理: 本报实习记者 孙吉正
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是很困难的事情。由于自身平台建立时间并不长,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顾客基础,公司面临着“没有群众基础,打不出品牌效应”的问题。
线上线下打品牌
本着“将地方特色产品打出去”的目标,我们找到了当地的旅游局。当地旅游局与宿松县供销合作社在推广农特产产品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旅游局在推广当地旅游产业的同时,需要呈现给消费者当地的优质产品,但这是他们的“短处”;供销合作社系统内有很多当地优秀的特色产品,这是他人都无可比拟的“长处”。所以,我们双方真正实现了“取长补短”,把旅游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有机结合,达到了互利共赢。现在,我们公司已被宿松县旅游局定为“宿松县旅游商品定点销售单位”。这为我们后期的市场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了打出品牌,在产品的选择和包装上,我们力求做到“六个统一”,即标准、收购、储存、包装、销售、发货的统一,以确保公司的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良好的终端体验。
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公司还把宿松人文景观制成小卡片,放入公司产品包装内,随同农产品一起卖给消费者,使广大消费者在品味宿松地方农特产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宿松的风土人情及人文景观。这是我们在促进宿松县旅游上的一个新创意。
在产品的推广上,我们重点突出“特色”二字。宿松的豆制品在本地非常出名,品质也好,但外地人并不了解。2014年,公司线下实体体验店“宿松特产展示馆”开业运营,宿松豆制品就成了我们主推的地方特产。通过展示馆,很多外来游客对宿松豆制品有了初步的认知。豆制品在展示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而我们平台上产品的销售量也通过展示馆得到了提升,可谓是线下线上同发展。
电商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整合当地的资源,实现品牌效应。宿松县有着丰富的淡水养殖资源,养殖水面在县级属于全国第二,安徽省第一。目前,宿松县正在打造“水上宿松”的旅游主题。我们与宿松县平安特种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把他们的产品在平台进行展示,并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推广。此外,公司还与宿松县九姑乡白马村合作共同投资创办了“宿松县顺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生态红薯粉丝生产基地,对该专业合作社社员进行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今年,合作社种植了300亩红薯,正在建设红薯粉丝加工厂,预计下半年建成投产。
现在,我们已与淘宝、天猫、1号店等达成合作,宣传销售宿松特色产品。2016年上半年,平台实现交易额387万元,基本实现了以旅游推产品、以产品带动自身发展的良好局面。
整合资源促发展
人才问题,是我们最头疼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商平台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更多有创意、有互联网经验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目前,我们公司缺少人才来源,现有人员文化水平也不高。为了打破困局,我们找到了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在省社的帮助下, 我们与省社下属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进行校企合作,于2015年6月在公司设立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训实习就业基地”。
此外,宿松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的人才引进工作。2015年6月5日,县委书记王华和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院长耿金岭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训实习就业基地”揭牌,县长王赵春、副县长周华斌陪同参加了相关活动。这在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尚属首次。公司利用高校的优势,向公司输送了电子商务人才,并积极培养和提高员工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将为宿松县社提供农特产品商标设计和注册,电子商务运营技术咨询、电子商务人员培训、电商企业宣传和推介。公司由此完成了“恋松滋”商标的注册设计,并自主设计制作了商品包装,为公司进一步的拓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双方的合作,不仅解决了公司人才短缺的问题,也为学校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除了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公司还积极与4家物流公司及15家农特产品生产厂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现在,有20多家本县知名涉农企业的200多个品种已入驻公司电商平台。同时,公司还加入了由宿松县社牵头成立的宿松县电子商务协会。借助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资源,电商平台客户的“荷叶茶”有机会参加了各种博览会,从而迅速提高了产品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服务于农。所以,下一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公司的网点覆盖到乡村。我们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向村级综合服务社延伸,借助宿松县社乡镇工作点,加以促进和发展,做到线上线下双向流通,打造宿松县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互联网+村级综合服务”的新模式。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项便民服务,做到“老百姓卖不出去的东西,我们帮忙卖;老百姓需要买的东西,我们帮忙买”,切实让村民感受到电子商务平台带来的便利,感受到来自供销合作人为农服务、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的真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