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实现长远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关键

□ 山西省高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张春亮 田 玲

        

  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L”形的发展阶段,“三期叠加”下,各行各业都需要面临转型的阵痛。另一方面,国家调控政策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2015年末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导向,作为信贷融资的供给方,如何加大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新形势、顺应新常态,成为农信社当前必须深思的一个关键问题。

    面对瓶颈之困和新常态下的“新业态”,农信社必须痛定思痛,积极转变思路,求新、求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从供给侧改革找出路、找办法,进一步稳固金融地位。一是支农支小的思路不能变。长期以来,农信社在支农实践中不断变强、变大,特别是当下扶贫攻坚、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国家政策倾斜为“三农”市场注入了“稳定剂”的“催化剂”。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路不能变。农信社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并在实体经济服务方面进行结构优化和服务创新。三是要建立动态的危机观念。要将农信社员工的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掌握动态的外部形势,随时调整发展策略和应对机制。

    供给侧改革,给农信社带来了更为广泛地思变空间,从事中控制到源头转变必将给农信社带来更多的市场主动权。笔者认为,加大供给侧改革除坚持支农、支小、支实体经济和动态的危机观念的同时,更应当把握好以下节点: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存量信贷中逐步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涉煤企业、房地产行业等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加大对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力经济转型,优化资产结构。

    深度挖掘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要围绕客户需求,将产品从简单的存贷汇拓展至包括结算、贷款、托管等在内的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引深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模式,改变“制履寻足”的传统配置模式。积极探索“因足制履”的产品开发模式,在专注精英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私人订制”,并积极与证券、保险等展开跨界合作,实现交叉竞合、协同服务的转变。

    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结构上,进一步投向同业投资和债券投资,扩大非信贷资金占比,分散信贷风险。在负债结构上,加大非存款类业务的发展,降低存款类负债的占比,改变单纯依赖存贷息差的经营模式,减少息差缩减带来的发展危机。

    融入“互联网+”发展模式。在自身经营策略转变上,要积极借鉴P2P、O2O等网络金融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的有效结合,建立“大部制”的管理模式和“分层级”的经营模式,以期在未来“金融脱媒”的形势下抢占先机。在技术层面,农信社需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商业逻辑革命,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