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中小银行业务转型战略对策

□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晋中办事处 梁 泳

 

    过去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国内银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如今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经济发达区域带动作用下降,特别是对于能源、原材料需求减少,从而迅速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结构,山西省经济增长困难。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改革向纵深发展,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已经落地,互联网金融加速冲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脱媒大势演进,银行业信用中介作用弱化,被迫需要寻找新的生存发展之道。

问题

    县域经济存量结构不佳。长期在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集聚了大面积的产能过剩,资金相对集中于钢铁、煤炭、水泥等当时的好行业,导致服务业、新兴行业缺血,国民经济结构性超重。

    县域经济转型方向不明。从经济数据分析,地方政府还在采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把大量金融资源腾挪到重工业、房地产这些固定投资大户,实体经济转型投入匮乏;从银行角度看,无法准确判断哪些行业、企业能够代表未来,哪些行业、企业能够具有核心竞争力或者是具有比较优势,方向路径尚不清晰。于是,银行业退而求其次,减少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收紧“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利用月末或季末以票据规模来应付地方政府考核,金融资源脱实向虚。

    县域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县域偏居一隅,但是各种利益关系交织更为复杂。地方政府对诚信社会体系建设并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帮助金融机构化解信用风险主动性不足。

    自身经营具有局限性。农村金融机构身处国民经济末端,战略避险空间有限,业务选择几乎没有余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高度关联,资产质量与经济形势同频共振,与县域结成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伴随着地方政府长期粗放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盲目跟进政府信贷项目,集聚了更多、更大的风险,有的甚至背负了沉重的信用风险压力,严重拖累业务经营。

对策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只能建立在自身独特优势上,立足“三农”和小微企业,从地缘、人缘、覆盖面广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上做文章,这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在战略层面思考的问题。

    第一,市场定位战略。坚持“本土化”。只有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才能巩固相对稳定的市场区域、成熟的客户群体和接地气的产品服务体系;坚持“向下化”。机构和服务要不断向下延伸,真正做到“根扎下去,脚伸下去”。这样,经营根据地才会更牢固;坚持“特色化”。要避免与其他银行同质化竞争,不能片面追求“上规模和跨区域经营”,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一些其他银行不愿关注和涉足的金融服务,建立特色服务品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坚持“实体化”。金融的灵魂是支持实体经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灵魂就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严格控制贷款集中度,努力提高小额贷款占比。

    第二,“资产立社”战略。要从“存款立社”走向“资产立社”,其变动因子就是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地。利率市场化竞争逻辑与利率管制迥异。利率管制时代,只要有资金,总是能够找到适合的资金需求,这就是“存款立社”。在利率市场化时代,市场认可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只要投向好,就一定能在各类市场上获取到资金。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突出对机构、人员的价值创造激励考核,按照“资产决定负债”和“负债服务资产”相结合的经营策略,强化资本约束,优化业务结构和风险资产结构,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本占用消耗,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管理,统筹协调信贷、债券、信托投资、资管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各类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

    第三,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的第一要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化管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特别是当前亟待遏制的信用风险,要从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入手,要从存量风险化解、不良资产处置、贷后管理提质、严控新增不良等多个维度立体式化解风险。

    第四,业务发展战略。从现有情况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业务板块大致可分为零售业务、对公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零售业务要巩固传统优势,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零售客户是存款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从而决定了零售业务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对公业务要精细化管理,坚决压缩退出“裸贷客户”,重点寻找具有供应链优势,能够带动辐射一批小微企业、农户的核心企业,匹配风险共担机制,以结算支付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跨市场的综合融资解决方案,引导客户资金流体内循环,提高客户综合贡献度。此外,金融市场业务可培育成新兴增长点,充分发挥其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征,在现有利率产品和信用产品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加强产品创新,增强盈利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