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强征信管理 严防声誉风险

□ 湖南省新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李述智

 

    随着社会整体信用意识的逐渐增强,个人信用报告逐渐成为影响一个人就业、融资、经商的关键性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服务机构,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众多客户征信报告的生成,农信社若征信管理不严或存在明显不足,必然会对客户的征信报告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产生负面舆情,阻碍农信社发展。为此,农信社务必要加强征信管理,严防声誉风险。

    存在问题

    录入信息有误。一是农信社在信贷综合管理系统上线时,由于存量贷款的户数多、时间跨度大,且以往的借款合同大多没有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基层网点在将借款人信息录入信贷管理系统时不得不参照公安局的户籍系统进行信息采集,从而导致大量同名同姓的非借款人被误录入系统。二是个别信贷员发放假、借、冒名贷款后,为了逃避稽核检查,故意将借款人信息“张冠李戴”。

    对征信缺乏正确的认知。信贷系统上线的初期,多数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此时所有借款人信息已经与征信系统对接,在贷款到期后并没有及时进行催收,或者依然按照以往的模式只要求借款人先归还借款利息,没有认识到不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

    贷后管理不到位。个别信贷员由于责任意识不强,对自身的责任贷款疏于管理,不及时提醒借款人归还本息,贷款进入关注后不告知即将产生的信用风险,导致不少借款人非主观原因产生征信不良记录。

    征信查询管理不严。一是客户经理违规查询。部分农信社对征信查询管理不严格,在查询征信时并不要求客户填写授权申请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导致客户信用信息外泄。二是征信查询账号密码管理不规范。部分基层网点的征信查询账号和密码由所有员工共用,从而导致征信查询账号和密码被不法分子盗用,造成个人信用信息非法泄露。

    对策

    开展自查,集中处理。一是认真开展自查。各网点要将信贷管理系统的信贷数据与贷款借据记载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对,对信贷系统采集信息有误的要立即更正,对因农信社过失和假、借、冒名贷款而导致他人已产生不良记录的要逐一登记造册。二是集中处理。对各网点在自查过程中排查出来的因农信社失误而产生的失信黑名单群体,县级行社应主动加强与省联社、市人民银行的沟通汇报,对这些群体的黑名单进行集中处理,集中消除。

    加强教育培训,强化贷后管理。部分信贷员对征信的认识不深,贷后管理不严,是导致借款人非主观原因产生不良记录的主要原因。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农信社应组织开展征信专题培训,提高信贷员对征信管理的认识,熟悉产生不良记录的原因,为开展征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后管理责任机制,对因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客户产生不良记录的要给予经济处罚。要求客户经理对一个月未按期还利息的借款人,要联系到本人查明原因,并告知其可能产生不良记录的风险;对即将到期的贷款,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借款人,督促借款人按时归还贷款本金。

    严格征信查询管理。一是要严格征信查询操作流程。县级联社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章立制,出台征信查询操作办法,明确征信查询流程和违规处理办法,严格督促员工按章操作。二是严格征信查询账号和密码管理。各网点的征信查询账号和密码要实行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征信账号管理员作为征信查询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征信查询帐号和密码要严格保密,并按照征信密钥的要求定期修改密码。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联社要定期对各网点的征信查询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人整改到位,同时根据问题的轻重程度给予责任人经济和行政的处罚。

    建立快速的征信异议处置机制。联社要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征信异议的处置工作。接到客户投诉后,要迅速调查核实有关信息,对因农信社过失造成客户不利影响的,要及时向客户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推行征信异议限时办结机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客户的不良记录修改处理到位,用高效快速的服务争取客户谅解;对于因客户自身恶意拖欠贷款却串通工作人员而形成征信异议的行为,要坚决打击,维护好农信社的形象。

    加大征信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农村群众信用保护意识薄弱,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有责任加强征信宣传,提高民众的信用保护意识。一是要协同人民银行做好征信专题宣传。县联社每年要会同当地人民银行深入村镇开展1-2次征信专题宣传,让广大群众了解征信和保持良好信息记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民众信用履约意识。二是要做好点对点的宣传。农信社辖内各网点要对前来办理贷款的每一位客户进行征信宣传,将不良记录生成的原因以及产生“征信黑名单”的不良后果告知借款人,提升其重视程度。三是要多渠道宣传。要适当选择户外广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展征信宣传,扩大征信宣传的受众面,真正使征信知识实现家喻户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