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农民陷于非法集资骗局的消息时有发生。面对非法集资者费尽心机的“忽悠”之术,一些农民上当受骗,轻则自身钱财受损,重则累及亲朋、倾家荡产。
当前,非法集资活动日益猖獗于农村,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相对缺位,农民们的金融理财需求难获满足;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市民对于非法集资行为警惕性的提高,城市金融监管面的趋紧,一些所谓的投资担保公司开始“下乡”,将实施金融欺诈的触角伸向了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农民。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有些金融机构员工、曾经的农信社业务代办员,以及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参与其中,更加增强了非法集资行为的迷惑性,令不少百姓在信赖与期待中茫然“中招”。
为了防止农民切身权益受到非法集资行为的侵害,必须尽快铲除促使非法集资向农村蔓延的土壤。
首先,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要肩负职责,改变工作现状,从临时应对努力转变为制度规范化,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金融稳定监控网络,通过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等的沟通协调,及时发现问题苗头,联动采取整治措施。
其次,各级金融机构、政府职能机关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不为非法集资行为“开绿灯”,特别是对于自身工作人员参与非法集资行为要彻底排查,有效堵绝公权力向非法集资“背书”的漏洞。
最后,加强对于参与非法集资相关人员的惩戒,除了必要的司法惩戒手段之外,还应当建立有效的信用惩戒机制,通过完善征信系统、强化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充分运用,使得参与非法集资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以此令之投鼠忌器,不敢再肆意妄为。
当然,遏制农村非法集资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尽力满足农民理财需求;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的自觉防范意识;需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动员越来越多的人监督举报身边的非法集资行为。尽量做到全员参与、多措并举,非法集资在农村也将逐渐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