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银行卡已经成为居民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然而,随着持卡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银行卡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并呈现出手段隐蔽、远程操纵、手法智能等特点。
正视问题找原因
为何不法分子会屡屡得手?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防范意识不强。客户对银行卡的安全保密性认识不够,防范心理不强是首要原因。有些持卡者为防止自己忘记,直接将密码写在银行卡上。也有一些居民轻信中奖、涉及犯罪等的电话短信,轻易泄露自己信息。还有一部分居民在交易完成后,将交易凭条随意丢弃,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二是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目前芯片卡正在逐步取代磁条卡,但很大一部分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仍在使用磁条卡,这种银行卡技术含量低,防伪性差,伪造起来相对容易。三是防范措施不全。一些银行自助设施监控设置不到位,自助设备日常巡检制度不完善,客户提醒不到位。另外,部分银行开户审核不严,客户资料录入从简随意,也加大了后续追踪难度。
共同努力防诈骗
面对当前银行卡犯罪居高不下的情况,需要银行和客户的共同努力,共同编织一张抵御犯罪的防护网。
就银行而言,要严防严堵,增强防范能力。一要全面推广IC卡。银行应逐步停发磁条卡,全面发行安全性更高的IC卡,并做好现有存量磁条卡的更换工作不断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二要严把电子银行签约准入关。对网银、手机银行注册申请,必须本人办理,保证实名签约。三要合理设置电子银行交易限额。银行应对网银、手机银行的单笔、日累计转账金额均设置上限,在充分保证客户使用的前提下尽量规避大额转账风险。四要加强特约商户风险管理。商户申请要求证照齐全、实地调查,并查询银联黑名单筛查判定,同时按季现场巡检、按日监控交易,严防违规套现洗钱等风险事件。五要加大自助设备管理力度。银行应强化设备维护和现场巡查,不定期对ATM出钞口、插卡口、ATM密码键盘、监控设备、报警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经营环境和自助设备运营安全。六要加强宣传教育。银行应广泛宣传银行卡外部欺诈的风险提示,提高客户对外部诈骗案件的警惕、认识和自觉防范及自我保护能力。
对客户而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银行卡犯罪屡屡得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户的金融防范意识不强。其实,只要客户遵纪守法,提高警惕,拒绝诱惑,不管不法分子手段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不为所动,从容应对。一要不贪财。要始终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中奖、退费、商品廉价销售等诱惑,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二要不泄露。注意保护身份资料、账户信息,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等相关信息。三要不盲目。如果接到可疑电话、短信、邮件、通知等疑似诈骗行为不能确定时,应及时告知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到就近的银行核实确认,或向当地的公安机关求助,切忌盲目转账或汇款。如不小心落入骗局,不要盲目操作,及时拨打银行服务电话或直接向银行柜面工作人员报告欺诈交易,冻结银行卡账户。对已发生损失或情况严重的,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筑牢科技“防火墙”
针对银行卡犯罪手法趋向智能化的特点,银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技防能力。
一是打造风险管控平台。银行应着力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的风险管控平台,提供风险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评级、实时预警、自动控制等功能,在业务办理流程中加装一道高科技的“防火墙”,通过“精准打击”方式进行事中风险预警,实现对外部欺诈风险的实时精准预警和有效拦截干预。二是强化风险监测控制。银行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的收集分析,建立起涵盖账户管理、业务受理、账务处理、凭证要素管理、异常交易监测、客户信息管理和员工行为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控体系,有效识别化解风险隐患。如根据信用卡的交易类型、时间、地点、金额、笔数、商户等维度的信息,精准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交易。三是加强风险信息库建设。银行充分运用企业级数据仓库(EDW)技术,将原来以“孤岛”形式分布在各业务系统中的风险信息,整合纳入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并动态更新,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布控,同时积极与银联、同业等开展合作,共享外部欺诈风险信息数据,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定量化和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