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地处中国北疆与蒙古国接壤,长达88.6公里的边境线勾勒出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牧业县,区区12万人口散落居住在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地广人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欠发达……这里绝没有传统意义上适合银行生存的沃土,达茂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生长在这片土地。
现实常常禁锢思维。身处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如何找到发展的基石?
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就做一家‘小而美’‘小而精’的银行,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达茂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武雪锋的回答掷地有声,他心目中的“好银行”绝不只是数据指标上的耀眼夺目,更重要是“强健体魄”和“美好心灵”的完美统一。
服务地方经济:
打造达茂旗百姓自己的钱袋子
作为一家地处边境少数民族牧业县的本土金融机构,达茂旗联社以“金融服务农牧民、竭力繁荣新达茂”为出发点,树立起“打造达茂旗百姓自己的钱袋子”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突出产品服务主线、抓牢绩效考核与风险防控、夯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主线。用三年时间,成功实现了全辖金融机构存贷量占比最大、网点保有量最多、助农服务点占有率100%、受众范围最广的既定目标。
三年来,达茂旗联社累放涉农贷款50.63亿元,为全旗近90%、2.39万户农牧民建立了小额信贷档案,向1.37万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投放信贷资金13.18亿元,投入1200万元专项信贷帮扶255名妇女自主创业,累计完成税收4708万元。
支农支牧支小:
专注小微确保惠民利农
达茂旗联社把有限资金向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达茂旗旗委“九大工程”涉农涉牧领域倾斜。2015年仅前半年就投放涉农资金12.65亿元,接近2007—2012年6年总投放量。
做精小额信用贷款惠民优势。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产品小额度、广覆盖、大效用的优势,该联社推出了小额信贷“三定机制”。一定利率:严格规定农牧业小额贷款执行最低利率(月利率执行6.458‰)。二定范围:通过自愿申请、上门授信等方式,全面铺开旗境内农牧民授信工作。三年完成2.39万户有授信意向农牧户的授信工作。三定服务机制: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期限二年”服务机制。2015年户均年贷款额达4.91万元,完全能够满足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
做优农牧业及小微行业信贷支持。优先考虑种植养殖业、奶制品、牛羊肉业等涉农涉牧小微企业,重点关注创新型、特色型企业信贷需求。结合银监会、自治区联社小微企业续贷要求,制定了“授信两年、循环使用、续贷优先”的优惠政策。三年付出,收获不小,见证了毕力格泰从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的华丽蜕变,帮扶硕惠种植合作社从单一经营走向多元发展。
普惠金融:
合理布局金融服务全覆盖
结合达茂旗地广人稀、金融需求分散的实际,达茂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明确了“突出助农点、开发POS机、布好自助银行”的服务网点布局。
用实助农服务点。该联社按照“空白优先、大村先进、商店为主、分层推进”的布设原则,已于2014年9月完成了达茂旗全部77个“助农金融服务点”布设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全覆盖任务。在做大“量”的同时,投入使用近10个月来,产生小额取款2724笔,金额352.48万元,转账业务2488笔,金额1766.95万元。
用好POS特约商户。通过奖励商户、刷农信卡有折扣、上门营销等措施,已成功发展商户269个,截至6月底总交金额3998万元,较2014年全年交易额增长了近1倍,发展后劲儿很大。
用活自助银行。2014年以来,逐步推出离行式自助银行,采取“重点区域先布设、空白网点先入驻、辐射半径全覆盖”的方式,实现了自助银行布设率、使用率全辖第一的目标。 5月初,在人流量、资金流动量较大的百灵庙镇步行街设置了一处“人工+ATM”试点,以“人工处理非现金业务、自助完成现金存取”模式,探索开发智能银行业务,为VTM进驻达茂旗奠定了基础。
业务提升:
科学谋划实现强本固基
围绕产品与服务这一主线,抓好绩效风控这一主题,业务实现显著提长。
在服务方面。一是站位客户角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行“三统一特色”服务体系,即统一农信标志、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固化网点环境,推出着蒙装、讲蒙语、设双语专柜特色服务。二是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实现“阳光信贷”。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次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期限二年”的审批制度;加快远程面签面谈技改进度,尽量压减居住分散且路程较远农牧民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
在产品方面。一是坚守“三农三牧”宗旨,不忘服务“三农三牧”初心。不断加强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发展、农牧区建设方面的信贷产品开发。二是针对本地实际需求,不断推出贷款新品种。尝试推出了“一次授信、随用随取、按日计息”的“富贷通卡”项目,两年运营,不良率为零。二是推出利率定价机制,介入市场能力有所提升。在保证小额信贷执行最低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信贷用途,充分运用利率杠杆,提高市场化水平。
在绩效考核方面。一是推动绩效考核全员化。推行“基本工资保吃饭,绩效工资靠实干”的考核机制,建立工资“会审晒单制”,以实绩定收入。二是实行领导班子视同员工考核办法。2015年,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要求参与考核,制定了含包社管理指导指标考核、个人存贷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班子成员考核办法,并明确规定了领导班子入股比例,提升“一班人”的经营把控力和责任心。三是加大考核问责力度。严格执行“到期贷款未收回,正常贷款未结息,按不良贷款考核”的规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制度。按年公开竞聘一批德、能、勤、绩、廉兼备的后备干部作为联社人才储备。二是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在内训方面,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开展了金融法律、行业纪律等培训。在外培方面,真正用好自治区联社培训机会,尽量选派年轻干部、专业骨干参加,举办外培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分享会”,最大化发挥培训效能。三是优化全旗农村信用社干部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效率。四是打通干部上下渠道。实行拟任干部签订责任状办法,对未完成任务者采取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自愿辞职等办法,打破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陋规。
企业文化:
地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紧密捆绑。达茂旗联社把服务“三农三牧”宗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60多年的服务积淀,农牧民“服务认农信、业务信农信、有事找农信”的品牌文化已然成型。
突出蒙元民族文化因素。专门招聘了5名蒙汉兼通工作人员,着蒙装、设双语专柜,为少数民族增添便利贴心服务,农信民族品牌得到彰显。
大力推进农信制度文化建设。梳理完善了42项制度机制,“以制度管人、靠流程做事”,“按照制度办法对照检查自己”的“法治”管理文化已经成形。
借平台宣传企业文化。借达茂旗重大活动、创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创立内刊《农信苑》等途径,传递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达茂旗通向呼市、包头两市必经的希拉穆仁、乌兰忽洞信用社,设立了大型LED农信标志牌,反响很好。
市场营销:
搭建数据平台挖掘市场潜力
建立市场化专营机构。按照金融市场化运作模式,专门成立了市场营销部,在存贷营销、数据平台搭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揽储增存方面,通过借助本地大型活动、节假日温情传递、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媒体广告等形式,扩展农信知名度,零散存款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数据平台搭建方面,通过对海量客户信息的收集、筛选、评级、专人保管等方式,为达茂旗联社自己的大数据平台搭建提供了海量素材。
积极拓展资金营运渠道。在优先保证当地资金需求的前提下,积极联系、借力自治区联社资金营运平台,适度摸索尝试他行委托贷款、社团贷款等资金营运模式,促进小额结余最大效益化。同时,尝试通过委培、外聘、鼓励自学等途径,解决本地资金营运人才紧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