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金融领域,对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不是大起大落的股票,也不是“跌跌不休”的黄金,而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用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新式武器”攻城略地。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以此为契机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更新理念、调整战略,加速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以应对互联网金融这头“狼”。
互联网金融来势迅猛
削弱银行吸储能力。传统农村商业银行是将业务重心放在需求曲线的头部,也就是资金力量雄厚的客户身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充分挖掘长尾客户碎片化理财的巨大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削弱银行融资能力。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应用技术使得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借贷。譬如P2P对接的是中低端理财市场,低门槛、低成本、风险分散、高收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的流失和利差收入的减少。
削弱银行对金融的“领导力”。如今,互联网金融更加人性化、民主化,低门槛的金融服务和体验赢得了社会大众,动摇了银行在金融中介、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互联网金融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破解困城之“孙子兵法”
借鉴学习,合作双赢。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共享电子商务平台掌握着的大量小微企业的销售、信用等宝贵信息,乘势营销吸纳新客户,为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重塑业务流程,增强客户“悦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重塑业务流程,增加客户“悦感”,从发现、响应、提供、评价、反馈到改进,形成系统化的支持工程。借鉴互联网金融营销方式,简化业务流程,美化客户端界面和功能,让客户从业务操作变为“操作享受”。
涉足电商领域,创建自有数据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都在蚕食本属于银行的业务领域,银行必须转变其盈利方式,着力发展中间业务。借助电子商务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银行将线上交易和线下金融产品和服务无缝对接,增加客户黏性,拓宽中间收入的渠道来源。
开办P2P业务,满足小微和个人融资需求。银行进军P2P,短期内并不是奔着盈利去的,更多的是为了加强渠道建设,更好地对未来互联网金融布局。与众多草根网贷公司跑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银行系P2P虽然收益率并不高,但是很受投资者欢迎的重要原因在于银行在风险控制上拥有绝对优势。
推进直销银行,降成本控风险。直销银行借助电子化营销渠道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招揽顾客。用户也可以享受到更优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农商银行可以开展精准服务和营销。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直销银行业务巩固现有的金融格局,增强竞争力,实现与互联网金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发展。
立体宣传,客户首选。传统宣传与新式宣传同时进行,微信、微博、QQ、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媒介在街道、小区、村庄,处处有,人人知,个个用。采用精准宣传模式,对客户的信用情况、是否有贷款需求、家庭构成情况、兴趣及爱好等,量身推销产品,“对口”提供服务,让客户不论大小均能体验到服务的“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