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的思考

□ 刘静远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供销合作社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加快建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光荣使命,指明了供销合作社在 “三农”工作中的准确定位。供销合作社要以此为指导,搭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一、构建综合平台是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生活需求加快升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服务农民,迫切需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迫切需要打造中国特色为农服务的综合性组织,迫切需要搭建立足农业产业和农村社区的产业型、区域型服务平台。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经营网络比较健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完全有条件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供销合作社要适应农业生产服务的新需求,顺应广大农民生活服务的新期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机制,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开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构建促进综合平台发展的体制机制

    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新脉动”。研究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不同服务需求,相应推进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服务方式的创新与转变。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国有130万个农民合作社、88万个家庭农场和270万个专业大户,均具有一定经营规模。68万户种粮大户和5.59万个粮食生产合作社,种了全国1/10多的地,产出了1/5多的粮食,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甚至相当的自我服务能力、终端控制能力,它们的服务需求与普通家庭经营农户不一样,对它们的服务方式也应相应调整。如对此没有警觉,将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机遇而淘汰。

    加强同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力量联合。仅靠供销合作社的力量,也不能构建起综合平台。必须大力开放办社,立足供销,跳出供销,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同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力量联合,逐步构建起以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行业协会为纽带,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为助力的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立足流通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组织。要发挥供销合作社网络优势,促进农企、农批、农超、农校对接,大力做强做大流通服务;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流通服务的新业态,大力拓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努力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流通服务新格局;要从流通向生产、加工延伸,建设全产业链服务组织,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

    优化市以上联合社和县以下基层的不同分工。市以上联合社特别是总社、省社,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县以下重点发展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开展技物结合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对接,既形成紧密的产加销产业链条和可全程追溯的质量体系,又把总社、省社、市社和县以下从组织上、经济上紧密联结起来,还有利于 “整体打包”发展大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推进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有机结合。搭建综合平台,开展好经营性服务,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和购买服务,推进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结合。实行市场运作,增强内生活力和竞争力。

    三、探索构建综合平台的有效途径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综合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路径。总结各地的成功做法,目前至少有以下九种模式,值得借鉴学习。

    1.基层组织推动的托管服务模式。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发挥自身基层组织较为完善的优势,采取“基层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组织”四位一体形式,在确保完成平原地区2000万亩大田作物托管任务的基础上,探索托管服务向浅丘地区经济作物推进、托管服务与科研院校紧密结合。山东托管服务发展的新趋势给我们重要启示:不能认为服务规模化只能在平原地区推行,丘陵、山区也可开展,这里的关键是,基层组织是否健全以及对涉农资源的整合能力。

    2.龙头企业带动的片区开发服务模式。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出资控股平山县葫芦峪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形式,在平山、阜平、曲阳等地连片开发荒山10万多亩,打造环绕京津冀的绿色环保屏障和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带。山东省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累计跨区域完成“飞防”作业100多万亩。

    3.科技力量支撑的农业园区集约服务模式。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集约、高效农业。河北省社已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1个。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和县级社,采取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牵头建设5个农业示范园,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4.合作社综合服务模式。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通过兴办合作社提供产加销综合服务。江苏省供销合作社通过发展草制品加工、草业收储、饲料化利用、秸秆基料、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等合作社,较好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保护了环境,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盐城市阜宁县禹顺秸秆合作社通过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加工项目,利用的秸秆占全县秸秆资源的十分之一强。

    5.销售综合方案服务模式。由卖商品向卖服务方案转型,推动传统农资销售向农化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种养方案综合服务拓展,以此扩大服务规模,固化终端客户。浙江省推进农资企业向“合作化、一体化、个性化”服务转型,发展农资企业(网点)+专业服务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新型服务类合作社111家,发展“智慧农资”平台手机APP“益农宝”用户3.1万户。

    6.区域性服务平台模式。山东省通过组建县农业服务公司,联合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建设运营,整合农业、农机、气象等为农服务资源,打造乡镇为农服务中心,形成服务半径“3公里服务圈”,使其成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450个。浙江省加强“庄稼医院”平台建设,制定《庄稼医院》建设标准和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庄稼医院665家。四川省争取农村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累计2亿多元,加强以“庄稼医院”为重点的基层服务载体建设。

    7.合作经济联合组织服务平台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区域,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提供信息、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涉农项目承接、公益性服务购买等系列服务。河北在乡镇、县(市)分别依托基层社、县级社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267个和77个,乡镇、县(市)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51%。浙江在综合改革试点中推出了农合会升级版,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各类为农服务组织联合起来,组建具有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农合会,正在6个县(市)试点,然后向市级、省级推开。

    8.行业协会服务平台模式。通过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咨询、销售中介、标准制定、行业诉求反映等服务,促进行业发展。中国农资、棉花、茶叶等行业协会在市场分析、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

    9.社区服务平台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城乡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就业培训等多样化服务。广州市供销合作社构建恒福系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市场化运作承接广州市政府购买的城市社区服务,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7000多万元,实现了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有机统一,不仅促进了社区事业发展,也给供销合作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舞台。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