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信社必须直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在利率、汇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大趋势下,农信社传统存、贷、汇业务的盈利空间备受挤压,难以长久地享受较大息差的政策好处。
农信社只有推行经营转型,改变增长模式,谋求新的盈利增长源,培育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要及早考虑,下大力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进行业务与机制的转型提质,敢于暴露问题,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转变思路,树立“大经营”服务意识。首先要通过“形象经营”,树立农信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增加客户粘度。一些贫困山区的信用社,虽然在“硬件”上不能与城乡结合部营业网点相比,但在“软件”服务上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比如办公环境必须干净整洁、员工服务必须热情大方,充分体现当代农信社的崭新风貌,要给客户以规范、安心的感觉。其次,要树立全员经营的意识,在适度放权的情况下,基层管理者要充分把干部员工的能动性调动起来,群策群力,让他们参与到农信社的改革发展中来,为管理层出谋划策,对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可以进行重奖,这样必然带动干部员工向管理者“献计”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农信社是“家”的感觉,也能实现农信人的人生价值,最后实现农信社的大发展。
重视人才,凸显“优胜劣汰”机制。竞争是提高职工工作和创新积极性最好的办法,管理者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利器”才能真正带动各项业务与机制的转型提质,否则,如果还是“大锅饭”模式,一切都将是昙花一现,出现所谓的虚假繁荣、泡沫经营。在实际工作中,要“比业绩,论英雄”,形成辖内职工人人争抢,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地促进业务的增长。不论哪一行,人是主要的,而只要存在同行,人才就是最炙手可热的,只有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潜能,才能“聚土成山”,最后实现单位的跨越式发展。
勇于创新,培育新型业务增长点。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他行先进管理和经营理念,在抓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将目光投得更远更深,主动引入新利润增长点,从而实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目前,传统的存贷款以及转账等业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信社现代商业银行建设需求,只有在传统业务这棵大树上不断拓展新业务链条,才能繁花似锦,后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