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江苏东台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管理工作科技支撑力度,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开发、探索实践、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新且日臻完善的新型内审稽核模式,并在全行上下广泛应用。仅2014年就为该行全面审计、专项审计等提供数据1200多条,提供有价值的风险点线索300多条。
新型内审系统的特点
紧扣“简易化、模型化、流程化”指导思想,该行系统建设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
系统简易化。按照既适应上级管理部门、行业内组织实施各类审计项目的需求,又易于学习、易于上手、易于操作的要求,系统开发在项目策划、程序开发、软件测试推广等每个环节都以“简单易用”为原则,坚决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引入模型工具,通过可视界面定制审计分析,提供强大的数据排查、挖掘、钻取功能,确保即使是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也能通过该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审计方法,独立完成项目。
模型全面化。围绕构建较为全面的内审工作分析体系,建立1600多个审计程序检查点,基本涵盖全行业务所有的风险点,保证审计覆盖的全面化;依据《内审准则》及上级管理部门规定的审计工作操作规程,设置作业流程,实现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报告的出具等全部工作均通过审计程序库规范操作,达成审计作业的规范化、流程化;逐步完善风险预警和作业模型,建立风险预警模型113个、现场作业清单模型108个,实现审计分析的体系化。
流程新型化。新的审计管理系统将运维管理功能前移,放在系统中查询、分析、维护,并且系统能自主完成审计模型的探索、测试、实施等生命周期的管理。新系统可以满足五大需求: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监管要求有效降低审计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风险监控、预警、查证处理能力,完善和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以标准模式打造全流程新型审计程序,快捷实现审计目标。
新型内审系统的效用
新系统的开发应用,显著促进了审计检查质量、效率的提升,促进了全行风险防控、规范经营能力的增强。
进一步前移风控关口,检查主体由单一式转变为多元化。为更好发挥科技支撑功能,加快系统向全行的推广使用。要求各业务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运用系统预警功能,分析发现全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监督屡查屡犯问题,并提前采取相应规范措施。对每个营业网点明确了一名兼职审计员,制定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落实系统日常管理及风险预警处置等工作职责,要求按月向审计部门报送系统运行和预警数据处理情况,为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提供依据,为下一阶段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组织熟悉系统、使用较好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兼职审计人员参与全行审计检查,让兼职审计员从运动员变为裁判员,通过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兼职审计员的分析、甄别能力,促进超前发现、防范、化解支行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检查方式由现场转变为非现场。以近期组织的员工违规行为专项检查为例,运用系统,检查活动均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进行。筛选出全行员工账户发生金额较大的前30名员工及其家属账户,充分利用模型探索、数据查询、客户信息资料自动关联、风险预警自动提醒等功能,对被查账户进行比对、分析,仅仅一天时间就查出涉及员工及其家属违规问题8类、505笔,金额9863.4万元,大大节约了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资源。
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检查维度由颇有广度转变为更有深度。运用审计系统的数据自动检测、关联功能,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检查的有效性、精准性,以往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交易数据很难摸清查透问题的难点迎刃而解,并且数据更加清晰、路径更加畅通、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检查的深度得以进一步延伸,问题也查得更透彻。仅员工违规行为专项检查,就查出违规人员16人,其中责任行长6人、客户经理5人、内部员工5人,合计落实经济处罚48000元。
改进完善的方向
提升操作应用的便利性。当前审计管理系统仍存在界面较复杂、关联较多的问题,下一阶段,将继续着力系统优化、简化,促进审计系统全员会用、全员在线功能的实现。
维护系统模型的匹配性。针对新业务、新产品开发加快进程以及违规手段日趋多样化、隐蔽化的实际,建立动态梳理、完善系统模型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类产品、业务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对照,安排专人对基层兼职审计员风险预警排除内容进行二次抽查,现场还原,对雷同的、提示同类型的模型,去粗存精,对新业务、新产品监测缺失的,迅速进行模型开发,确保审计系统与业务经营的全匹配、全覆盖。
扩充审计系统的功能性。加快构建高管离任审计平台和风险评估、控制体系,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好审计程序检查点,力求涵盖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二是完善内控评价体系,保证内控评价的准确性;三是开展效益审计,提升离任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四是引用业务经营相关数据,独立开展查证工作,实现高管离任审计程序的标准化、精确化;五是通过风险审计手段运用,更加客观地反映法人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