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已经逐步颠覆了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时代,保持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摆在传统银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者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以及如何来应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中,资金供需双方摒弃了银行、券商、交易所等金融中介的介入,实现了直接交易,达到了资源高效配置,并且具有产品丰富、成本低廉、交易便捷、良好的客户体验等优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众筹等多个阶段,并逐渐在资金融通和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面对互联网来势汹猛的市场竞争,传统银行也纷纷开始了金融革新。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在原先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6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善融商务”正式上线,这是银行业首个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2012年7月23日,交通银行与阿里巴巴共同宣布推出“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这是国内银行业首度与淘宝网合作,淘宝网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交通银行提供的各类产品及服务。2013年9月17日,交通银行正式宣布推出两种业界领先的金融创新产品——太平洋可视卡和第二代手机银行,这两种产品均体现了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最新运用成果。这些新的变化,均突显出传统商业银行争夺互联网金融主导权的决心。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
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影响到大型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但是,由此引发的跨界竞争和金融资本日益高涨的“脱媒”现象,却对传统金融业构成了强力冲击和挑战,概括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冲击:
(一)基础业务受到冲击
储蓄存款流失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一枝独秀”的金融格局,最直接的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战。以余额宝为例,由于淘宝系巨大的贸易支付需求,以及具备利息和支付的双重功能,加上市场利率高于银行基准存款利率,进入2014年以来,以日均流入资金200亿元的速度在增长。
贷款客户分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争夺不仅体现在存款上,由于其具备融资成本低、无需担保和抵押、融资速度快、24小时到账等优点,对传统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自2010年6月发布阿里小额贷款以来,到2014年10月末,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已超过20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超过80万家。传统银行的小微贷款客户正在迅速被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P2P借贷公司所分流。
理财业务流失。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还在于其便利的理财渠道,由于其降低了用户理财的门槛,为用户尽可能地提供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便利渠道,再加上相对较高的收益率,让不懂理财的普通百姓也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得收益,互联网理财业务逐渐“积少成多”“以小搏大”。而传统银行则片面认为小储户理财的成本高, 5万元以下的小储户群体的理财需求始终未能被传统银行重视起来,从而在互联网理财的冲击下,造成了此类客户群体的迅速流失。
(二)经营管理受到冲击
互联网金融在客户选择上更加广泛。互联网金融凭借其门槛低、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简便、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吸引了众多高学历、年轻化的网络客户群体,其只需在电脑或手机上进行操作,就可以办理贷款、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控方面更具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行为跟踪能力,可以逾越传统银行以一般财务报表为主的客户信息调查模式,只要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即可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其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并能不断创新征信手段,对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调查,实时监督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有效甄别异常状况,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传统银行存在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和控制了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成本管理上更为低廉。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在虚拟的空间上进行业务办理,无需租赁或修建办公场所、无需雇佣数量庞大的专职业务人员,而传统的物理网点成本远远高于网络银行。
(三)业务模式受到冲击
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手段。互联网金融是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依托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等业务的高速发展。在进行网络交易时,无须面对面地交易,只需凭借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软硬件设施,即可完成转账等业务办理。
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互联网金融的区域边界模糊,业务拓展没有地域甚至国界的限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一部手机,即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银行业务的办理,而传统的物理网点只能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物理网点越来越成为传统银行的一个沉重负担。
提升了客户的服务体验。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的指引下,利用大数据能够精确获知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偏好,迎合了网民的财务特性和资金使用习惯,吸引了大批的网民客户。其金融服务已经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业务类型,而这正是传统银行业目前最大的软肋。
农信社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为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笔者认为,传统银行,尤其是像农信社必须围绕“五字”真经,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转型升级。
(一)“变”,即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农信社要充分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和技术,在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可凭借自身在风险控制、支付结算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共享双方数据信息,融合线上和线下业务,积极创新征信手段,从而建立一种崭新的金融合作模式。还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利用智能终端、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托管、担保、融资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二)“新”,即积极研发创新产品
近年来,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交易习惯不断变化,农信社在服务渠道、模式、产品等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需求和偏好,创新出一系列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广大网民的新需求。农信社为应对这种新趋势和新变化,也在将产品向个性化、综合化、便捷化和体验式等方面进行多元化改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创新产品。
(三)“专”,即专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信社的主要客户群体在县域和乡镇,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客户对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需求更为强烈。农信社应该充分利用“本乡本土”和“地缘人缘”,围绕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农村和社区市场。要利用高效的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用户需求动向以及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反馈,将辖内新型农民、个体工商户、国家公职人员、创业青年作为重点客户群体来培养,并将工作重心向城乡基层网点下沉,强化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金融超市”,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基金、贵金属和保险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客户群体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四)“快”,即加快金融服务转型
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农信社更多地是依靠网点和人员,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因此,农信社要保持独有的优势,在网点建设和人员服务上下功夫。在物理网点建设上,要推动网点转型,使网点从产品中心、服务中心、利润中心转型成为信息管理中心、数据来源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要致力于优质服务建设,倡导“人人都是窗口,个个成为首席服务官”的服务营销理念,规范员工临柜服务时的仪容仪表、肢体动作、礼貌礼节、服务语言,固化服务标准,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理财沙龙、金融知识讲座、户外公益类、休闲类活动等,不断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五)“稳”,即实现安全稳健运营
互联网金融虽优势明显,前景远大,但其在安全系数、信用等级、收益保证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尚有差距。因此,传统银行要在安全稳健运营方面下功夫,坚持做最值得客户信赖的金融机构。一是要规范业务办理。农信社应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围绕存款、贷款、理财等重点业务,规范业务办理环节,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二是要加强安全防范。要充分依托高效的监控体系,对各机构、网点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的严格监控,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及时监测和防范风险隐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