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哪一个都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对新型职业农民有着精准的认识。
杨伟刚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对农民这一群体的定位很不准确,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感性认识中,这对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是不利的,需要对农民要完成从一种无业到职业的转换,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层次。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转变。
一方面,需要转变老旧的观念。杨伟刚认为,把农民概念和社会认识统一为农业从业者,把农民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为一种职业身份,看成是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同时要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列为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加快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适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还要倡导各类媒体加大对农业先进成果和新型职业农民典型的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型培养模式。杨伟刚表示,构建“农业高校+现代农业示范区+返乡务农”的“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变为单一管理,即由农业部门牵头管理,教育、科技、发改、财政和人社等部门积极配合,成立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实行“一年一审”动态管理,建立季度汇报制、年度目标考核制和联系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加强基地条件建设,通过基地出资和政府拨款等途径筹措条件建设经费,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同时建立基地动态调整机制,对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求的基地,即取消基地资格,对先进的基地,即给予重点扶持;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力量,根据学历、职称、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进入师资库,不定期地举办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