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这个新兴概念正以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蔓延,大数据中所蕴含的利益链条正在变革着这个时代。移动支付正以一种铺天盖地的姿态在大数据时代崭露头角,农村金融也借着移动支付的惠民便利翻开崭新的篇章。
移动支付改革扬帆起航
随着城乡二元化格局的打破和农金机构激烈的竞争,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也开始丰富起来。单从支付渠道的优化和便民惠民角度来看,移动支付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无异于一场“金融革命”,移动支付已悄然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之中。
POS机、ATM和便民金融服务点的布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普惠措施,是“线下”产品。而手机银行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仅仅优化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也是对于农村金融文化的丰富。以安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为例,其客户群体已经突破150万人,这个规模扩大到全国,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值。
农村金融生态新变量
农村地区由于人员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金融环境相对单一。农村金融机构移动支付平台的搭建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了替代传统网点物理服务空间的重要方式,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除了普惠金融的便利外,移动支付带来的新变量还有许多。如信息采集。在尊重居民隐私的大前提下,对移动支付记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用户移动支付习惯、金额范围、使用方式和消费习惯等的总结。利用这些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农村经济状况,调查居民消费习惯,也能对“反洗钱”工作进行补充,达到综合效果。
移动支付也是业务增长的动力。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移动支付手段,其重要因素还有对于传统业务的维护。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安全可靠的移动金融支付手段的同时,通过平台的搭建和产品的使用,也培养了居民对于农金机构的认同。
此外,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大数据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移动支付平台在既定和潜在的客户群体中,通过大数据的便利为客户提供金融支付、商品展销、项目投资服务、商务交友和信息服务等全方位综合受理,从而实现线下产品的网络化。
前景充满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提供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移动支付服务,怎样实现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扶贫、便民和包容性增长方面积极作用,如何实现农村支付业务发展和财务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面对这些问题和现状,农村金融机构正在走着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文化,引导农村居民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和理财习惯。中国农村地区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居民用非现金支付结算手段的意识不强。以适当的方式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文化,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拓宽农村居民的金融认知度,可以让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大数据时代的成果。
要研发尊重市场和具有创造力的产品。现在银行的移动支付平台专业性强,手续在农村居民来说显得有些繁琐,如何使开发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起点低、需求方式多元化的要求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方面的重点。
要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安全是银行的重要属性,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移动支付服务的安全性也是从维护农村居民切身利益,也是金融机构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
要提升发展的内在动力。怎样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拉近和大数据时代的距离,就要靠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了。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大数据背景下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