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全兴,兴隆镇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像“及时雨”,总能及时地替农户排解生产困难、保障百姓生活用品的需求,实实在在为农户服务。
冬日的早上7点,太阳才刚刚升起,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或刚刚起身,商铺也还未营业。这时,55岁的杨全兴已忙碌在兴隆镇农资超市的库房,将刚运送来的农资物品搬进超市。他仔细地对照账目,全然不顾额头上汗珠点点。
忙碌的供销社人
山东临邑县兴隆镇地处黄泛平原,素有“临邑粮仓”之说。杨全兴所在的兴隆中心社服务着当地约8万农户、10万亩耕地的生产生活。兴隆中心社是2000年由当地原有的4个基层社合并而成的,合并之后杨全兴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起来。杨全兴说自己除了工作,没有什么业余活动,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打乒乓球。但中心社成立后,杨全兴几乎没有时间去打乒乓球了。农忙时节,作为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农资供应是杨全兴时刻紧盯的一项工作。需求量大时,杨全兴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从早上7点到9点都在农资超市为进货而忙碌。
为了使当地的农户在生产中能够用上合适的农资产品,杨全兴四处搜寻质优价优的农资厂家。为了赶在土地施肥之前让农资产品到位,杨全兴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打电话与农资公司沟通协议,确保农资物品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到位。除此之外,杨全兴还不断地去各地参加农资产品的推介会寻求优质农资。中心社资金不足时,杨全兴便自己承担路费,希望能够从推介会中找到效果好、污染小、质量优适合兴隆镇农户们的产品。
让农户更便利
杨全兴时刻把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放在心间。在中心社成立初期,面对当时设施简陋、商品不全、服务水平下降和经营网点萎缩的状况,杨全兴四处找寻改建基层社的成功经验。那段时间,杨全兴不是在办公室看资料,就是在外地考察学习基层社的成功经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地考察,杨全兴确定,要让供销合作社再发展起来必须拓展自己的实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兴隆镇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007年,杨全兴看准了“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契机,主动向上级单位申请,联合供销合作社员工连日制定建立日用品和农资超市的规划方案。听说要建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的消息,当地的农户都纷纷表示赞同,那段时间农户们的聊天中都在夸供销合作社办了一桩大好事。经过各方的努力,兴隆供销合作社于当年先后新建、扩建500平方米的日用品超市1处和300平方米的商品配送站1处,并在原有130家村级连锁店的基础上又发展日用品农家店7家。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开业当天,不少农户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赶来超市购买商品。
有了农资超市,闲不下来的杨全兴又发现了其他的问题。兴隆镇地处临邑县、齐河县和禹城的交界,是一个大镇。虽然镇上有了农资超市,但是不少村子因为距离远,购买一次农资往往要走上几里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全兴果断地发挥了终端网络优势,在兴隆镇开始尝试农资直供服务。经过各方面的联合,供销合作社依托县鑫农农资有限公司,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点及场所,吸纳了当地农业站、个体经营业户加盟,并建立营业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农资连锁配送中心,改造完善100平方米的农资超市4处,使农资服务更加贴近当地农户的生产需求。
让农户更富裕
兴隆中心社在农资服务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突破,但是杨全兴却没有歇着,他又投入了为当地发展优势产业的工作中。粮食和大蒜种植是兴隆镇近几年农业的主推项目,为了充分利用好供销合作社的土地,杨全兴积极带领农户,领办、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围绕兴隆镇“一乡一品”农业特色经济发展的格局,推进当地大蒜种植业发展,杨全兴代表供销合作社主动与兴隆镇社区管委会联合,在苗屯社区租赁土地300亩用于发展大蒜种植基地,引导当地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临邑县鑫旺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减少大蒜积压造成的损失,杨全兴四处奔走;为了筹集资金,他不知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心,终于在镇上建立了一个恒温库,为当地的蒜农代储大蒜。此外,在销售环节上,杨全兴还带领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联系客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社员大蒜不积压、不滞销。
说起杨全兴做的这些事儿,蒜农们都赞不绝口。杨全兴却说:“为农服务是我的份内事。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供销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