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名言:
1. “信访工作,一头是组织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
2. “做我们这个工作的,不仅要当好听众,还要当好办事员。碰到问题不要先说不行,要研究怎样才能行。”
3. “每一个走进我办公室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困难,还因为他们抱有一线希望,抱有对组织的信任。担着这一份责任,我就要尽十份的力,百份的心。”
常言道,信访工作就是“救火队”、“挡箭牌”,是“天下第一难”。上访者大都情绪激动,用他们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以为只要事情闹大了,就会引起领导重视,就会调整政策, 就会满足个人要求。由于信访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矛盾的聚集地、麻烦的代名词。但是,有那么一个人,他二话不说就挑起了信访工作的担子。
这些年,与胡建生打过交道的“狠人”不少。有将被子抱来,直接睡在他的办公桌上的;有自带“家伙”,操着刀子、提着斧头来的;还有拎汽油、拖煤气罐,叫嚣着要跟他同归于尽的……然而,无论何种情形,他始终是一杯热茶、一张笑脸,给予每一个上访者充分的尊重。他认真倾听他们每一个诉求,耐心地讲解政策,竭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温暖的关怀送到上访群众的心坎上。很多上访者最终被他的真诚所感动,一个个矛盾就这样融化在人与人的理解与信任中。
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
胡建生,武汉市供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托管部经理,专门管理武汉市供销合作社30多户改制关停企业和8000多名改制离岗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信访维稳。在托管部的经理人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时候,已经56岁的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担子。
胡建生大小也算个“领导”,可托管部经理办公室还是简朴得让人有点意外。摆设很少,却放着很多把椅子,确切点说就是个“接待室”。任职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一天不接访的,少则一两拨、多则十几拨。
记得有一次,胡建生在约访一名上访职工时,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当时就瘫坐在地上,半天都不能动。同事们看到他痛苦的表情,都劝他回去休息,说要不改天再约谈。但他却执意要与这名上访职工亲自会面,他说:“如果不及时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消除上访职工的误解,成见可能会越积越深。”几个小时的会面艰苦而漫长,凌晨时分,这名已经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并已拿到补偿金的上访职工才放弃了二次补偿的不当请求。同事们送走上访职工,转身再看胡经理,发现他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脸色蜡黄、虚汗直冒。大家赶紧上前搀扶着他,劝他早点儿回家休息。
工作上的拼命劲,让胡建生的身体发出了危险的信号。2012年4月,胡建生被确诊为结肠癌,必须尽快手术。当市社领导得知消息后感到很惊讶,都不解怎么会突然就病成这样?这才有同事哽咽着告诉领导,胡建生便血已经几个月了,为了处理好几件约谈一直隐瞒至今。
5月,胡建生进行第一次手术。家里人都想在手术前和他尽可能多地呆在一起。他却让家人把部门另外几位管事的同事叫到床前,一一嘱咐道:“我这一进手术室,不知道还有没有出来的机会。工作上的事我跟你们说说……”手术后,老胡一恢复神志,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
10月份,第二次手术。“谁知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接到老胡的电话,正准备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时,他却先说开了。他没提什么要求,反倒说手头有几件约访谈判正进展到关键时期,现在丢手他放心不下。他说他身体底子好,手术后10天就可以出院了,如果非要提要求,能不能让他出院后继续工作?” 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纪委书记邬中华回忆到。然后,他接着告诉记者:“从那时起,我被这个一直以来言语不多的老大哥深深地打动了。”托管部,一个随时需要救火的部门。有了他,才能让人更放心。
就这样,10天后他就重返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元旦、春节马上要来了,职工群众的走访慰问工作不落实,心里始终放心不下。12月,老胡开始接受化疗。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原来一期6个疗程的化疗拆分为12个疗程,往往是一化疗完就直接去上班。化疗期间,因为药物的作用,他双手末梢神经坏死,麻木没有知觉,一天要上20几趟厕所。即使这样,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单位,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单位。
上访群众心中的“好人”
在胡建生生病动手术期间,有好几个上访群众前来陪伴。他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守候在手术室外8个多小时。手术后,几乎每天都有上访群众赶来探望他,有问候的、有感激的,还有默默流泪的……这样一位置身于“风口浪尖”上的信访干部,为何能够被这么多上访群众感激和挂念?托管部的同事们告诉记者,提到胡经理的上访经历,有一个人是一定绕不过去的,他就是王昌龙。如今提起那段上访往事,王昌龙脸上依旧愧疚难当。
当年,年轻气盛的他曾经走过弯路。妻子离他而去,哥姐怕惹火烧身对他避之不及,唯一的儿子也和他长期疏远。至亲嫌弃、无处落脚的他只好重新回到社会上游荡。“曾经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但社会的偏见、哥姐的冷眼和儿子的怨言,再加上生活的压力,让我又开始相信暴力才能解决一切。”心灰意冷之下,王昌龙带着七八个身上“雕龙画凤” 、满嘴狠话脏话的社会人员闯入托管部,又砸又摔,并扬言不给钱就让大家都不好过。胡建生并没有被他的威胁吓倒,更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放弃,反倒主动接近他。不知吃过多少次“闭门羹”,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守候在王昌龙的家门口。胡建生告诉同事,“如果我们都不管了,他就真的没救了。”老胡还主动找到他的哥姐,希望他们能配合单位一起挽救他;为他协调社区和民政部门,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又留意招工信息,将他儿子推荐到超市上班……胡建生四处奔走,为王昌龙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又一次的深夜来访,王昌龙主动将胡建生请进了他家。
“没想到在我被家人嫌弃、有家回不去的时候,胡经理没有看不起我,反而不图回报为我东奔西跑、忙前忙后,让我重新有了家,感激他为我和家人做的一切,感谢党、感谢组织!”
当“感谢党”三个字从这样一个曾经只相信“暴力解决一切”的社会“边缘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点震惊。胡建生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像王昌龙这样迷失方向的人,更拯救了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而我们的社会从此也多了一份和谐和稳定。
“多温暖一个人、一个家庭,就多凝聚一份积极的力量。”提起赵红春,胡建生仍记忆犹新。四年前,已买断工龄多年的赵红春多次上访闹事,任凭同事们讲政策、摆道理,她不仅“油盐不进”,反而变本加厉、闹得更凶,还成为集访的领头人。面对这样一个大家口中的“老大难”,刚刚接手托管部的胡建生没有气馁,他亲自查阅档案、上门家访。在调查中得知,原来赵红春丈夫的不幸离世让这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连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胡建生开始为赵红春四处奔走,去她丈夫所在单位争取遗属费。去社区争取补助,结果都因为各种政策原因不予受理。一次次碰壁之后,胡建生没有因为赵红春的买断身份一推了之,仍然一遍又一遍地奔波于相关部门之间。看到胡建生不辞辛劳地为自己的事情奔走忙碌,这位“老上访户”也有些动容。最后,赵红春的因病退休手续办下来了,还为他儿子争取到了每月400元的生活费。
因为困难、因为上访而成为胡建生心中一直牵挂的朋友、“亲人”的,还有很多很多……在一位位上访群众的讲述中,“好人”这一字眼被重复了多次,大家对胡建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劳动一回,可得一夜安眠;劳动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医生说我不放弃工作能恢复成这样,已经算创造了一个奇迹。或许我不能延续我生命的长度,但我会尽力去拓展它的宽度,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困难职工解决更多的难题。”胡建生目光炯炯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