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信不断探索,在通过多元化渠道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的同时,以多元化服务满足城乡客户新需求,打造出了颇具广东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广东农信人来自乡土,心系农桑,扶小助微是其天性。广东农信一直将普惠金融理念溶入发展理念之中,将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课、基本功。”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周高雄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东农信不断探索,在通过多元化渠道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的同时,以多元化服务满足城乡客户新需求,打造出了颇具广东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广覆盖:
多元化渠道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络
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金融服务站与广东农信遍布城乡的网点形成了线下金融服务网络;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视频银行等则筑起了线上立体服务网络。
“有了POS机,我们再也不用为找零钱发愁了。”博罗县福田镇蔬菜交易市场的菜农老张将一担蔬菜卖给收购商后,拿出POS机让收购商刷卡,205元蔬菜款很快到了他的账上。
在蔬菜交易市场安装POS机,是博罗农商银行想出的点子。此举不仅节省菜农和收购商的交易时间,也有利于减少现金流通、杜绝假币出现。
每天早上,博罗县福田镇蔬菜交易市场都异常热闹。这座占地面积为2.8万平方米的交易市场每天有4000笔交易,日均交易量达200万元,年交易量约5亿元。以前菜农和收购商全部采用现金交易,存在现金安全、零钱难找的问题;交易结束后,菜农还要到附近的银行网点存钱或汇款,相当麻烦。
今年6月,博罗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派人多次到市场调研,并与市场负责人协商在市场内铺设POS机,优化菜农和收购商的支付模式。两个月后,一批崭新的POS机被安装到市场内。如今,菜农和收购商只要办一张IC银行卡,就可以在POS机上实现自由转账。
一台小小的POS机,折射出广东农信服务的大飞跃。在南粤大地,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广东农信畅通线下金融服务渠道的便利。
据悉,广东省联社积极推进辖内农合机构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省83家农合机构共设立了3344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发生取款交易29.36万笔,取款金额0.9亿元。此外,广东农信还与440家村级金融服务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助农取款服务、客户经理定期上门办贷、金融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送到了偏远地区农户的村口。
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金融服务站与广东农信遍布城乡的网点形成了线下金融服务网络,同时,广东农信还积极发展线上普惠金融,打造了包括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视频银行、自助银行等在内的线上立体服务网络。此外,他们积极拓展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发行统一品牌借记卡——珠江平安卡,创新推出了金卡、环保E卡、福农卡、共管账户卡、联名卡等普通卡及IC卡产品,并开通网上支付、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等功能。
这种多元化布局、线下线上都普惠的服务模式,不仅畅通了广东农信的普惠金融服务通道,还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赞许与支持。今年1-3月,广东农信存款账户以20%的增幅继续增加,增加了超过2000万户。
深挖掘:
多元化服务满足城乡客户新需求
广东农信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推出了150多个农林牧渔等行业信贷产品,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贴心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让其感受到了“金融超市”的多元化服务。
“每天凌晨就开墟,要买玉器就要在半夜带上几万元的现金,以前我们卖家要等到9点才能把钱存进银行。”广东最大玉器批发市场——四会市“天光墟”的一位商户说,这让集中在凌晨三四点开始进行的玉器交易变得十分麻烦。
在“天光墟”的带动下,该区域成为四会玉器市场最集中的地段,四会玉器摆件城等多个大型玉器交易市场均集聚于此。
然而,由于银行营业时间的局限,这片商贸发达的玉器市场的金融服务却成了极大问题。
“ATM每天两万元的取款额度,无法满足巨大的存取款需求,买玉的客户只能提前带上大量现金。” 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陆松开说,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开办“早市银行”势在必行。
7月25日,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继今年2月推出“夜市银行”后,率先推出广东省首个“早市银行”服务,将位于玉器产业核心商圈的东城区江丽路现代城网点的营业时间从上午9点提前到7点,再次打破了银行“朝九晚五”的传统营业格局。
“早市银行”这一人性化的服务使得赶早市购货的商户,无需再提前一晚带上巨额现金,或从ATM机中多次操作取款。
四会联社理事长陆松开介绍,除了提前营业以供大额现金存取款外,该联社还针对玉器早市交易的特点,开设配套业务,向玉器商户、买家推介、提供玉器保管箱保存服务。
据悉,截至10月末,该联社“早市银行”早市时间(7:00—9:00)的存取款交易量平均每天已超过70笔,存取款数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此前,“夜市银行”已在广东全省遍地开花。东莞、珠海、融和农商行,徐闻、四会农信联社等机构开办的多家“夜市银行”大大满足了上班族、社区居民和商圈客户延时办理银行业务的需求。
“早市银行”和“夜市银行”的推出,只是广东农信创新服务、满足城乡客户新需求的一个缩影。
在“定制金融”理念的引领下,广东农信创新推出了一批服务面广、手续便捷、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150多个农林牧渔等行业信贷产品,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贴心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让其感受到了“金融超市”的多元化服务。
例如,汕尾农商行立足于本地集聚度较高的渔业,成立了广东省首家专业“三农”贷款专营中心,专门服务当地渔业小微企业和农户发展;云城联社立足地方特色石材产业链,创新开发了“石材订单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机构设备按揭贷款”等8种产业链特色信贷产品……这些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助推了当地产业链做大做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遍布广东全省的“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采用单线审批、简化流程的方式,提高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截至2014年10月末,全省共建立三农专营中心53家,开办至今累放发放6.71万户,累放金额244亿元,余额156亿元;全省共建立小企业专营中心60家,开办至今累放发放3.68万户,累放金额1070亿元,余额453亿元。
广东省联社党委书记周高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广东农信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下一阶段,省农信联社将带领全省农信社、农商行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主动探索,大力推进信用村、乡村金融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建设以及推广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政银保”贷款、金融服务贷款等“八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和服务创新,积极扩大金融服务半径和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支农惠农服务渠道,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技术和产品,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大力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征收、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