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涉农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农信社受制于经营环境及农信社自身经营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化不利为有利?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农信社业务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主要为当地社区经济服务;二是个人金融业务所占比重较大;三是实行资产多元化、经营多样化,个人理财业务、委托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具有鲜明特色;四是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对照社区银行的特征,农信社实行社区银行改制条件基本具备,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是长期以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多年来贷款投向个体的农户和城镇居民,在开展个人等中小客户业务方面积累经验;三是在网点覆盖上适应社区银行对社区居民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
农信社要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趋势,突出“四个面向”,即面向“三农”,巩固农村市场;面向城市新社区,延伸金融服务;面向小微企业,拓展优质客户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培育潜在市场,寻求政策目标和商业目标的和谐统一。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农信社应树立“以市场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应通过多种途径更新观念,转变服务意识。一方面进行员工培训,帮助其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团队意识,注重企业文化。
树立差别化的服务理念,注重优质客户群的建立。农信社的客户往往是在企业的起步阶段,要树立差别化服务理念,对于优质客户要提供更便捷和优惠的服务,吸引和维持高端客户、优质企业,从而拓展利润空间。
加快改革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信社必须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层次,增设服务种类,满足广大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要加强电子化建设,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发展趋势,农信社必须要尽快完善电子化建设体系,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推行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农信社网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此,农信社必须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融入其中,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信社要大力加强对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农村基本建设、行政村整治等信贷支持,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开展农户贷款千家万户工程,帮助农民增收。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积极扶持一批市场带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格局加速发展;积极扶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出口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储藏、运销等流通设施和经济主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从而促使农业经济转型。
积极支持农村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总量。农信社要调整对工业企业的信贷资金投向结构,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量,发挥工业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和农村产业重新分布,大部分农民洗脚上田,他们中的一部分从事商业和服务业,一部分成为产业工人,即规模不断膨大的“农民工”。还有一大部分农民则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始农业集约化、工业化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正在产业体系中悄然退出,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小微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农业资金需求饱和,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农信社的客户群体要从传统农民转向洗脚上田的“农民”和小微企业等经济组织。
在当前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微企业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并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支持那些符合经济发展导向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面临发展阶段性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发展,是农信社顺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