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摘 要:努力做到“三个适应” 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 刘崇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之际,就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供销合作社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供销合作社如何顺应新形势,努力做到“三个适应”,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打造全国为农服务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

    当前,系统不少人对实体性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实体化就是退出参公进财政,担心自身经济实力弱不能自养,担心退出参公后人员难以在部门间交流,不利于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认为参公进财政,进去困难出去易,出去之后再不能进。其实,顶层从未作出如此设计。笔者认为,在推进实体化转型过程中,供销合作社仍需参公进财政的理由在于,供销合作社承担的服务具有公益性。即使借鉴日韩台农会经验,支持供销合作社搭建市场化的可持续服务平台、实现良性发展,但这需一个过程,在过渡期内也应继续参公进财政,这是政府应予支付的成本。考虑到1996年以来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发文解决供销合作社政策性亏损挂账,但至今17年过去,除265亿元中央政策性亏损已基本处理,255亿元地方政策性亏损只解决了20%左右,如果解决将给供销合作社发展注入巨大资金支撑,而在不能一下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给予参公进财政支持就必须且合情合理。另一方面,认为实体化就会边缘化,难以争取各方面支持。其实,作为经济组织,能否有地位、能否争取支持,关键在于经济实力、服务能力。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体性包含以下主要含义:实行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经营,推进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结合,实现组织指导体系和经营体系融合。

    所谓市场化经营,就是供销合作社作为经济组织,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要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

    所谓规模化经营,就是要按照全国实体性经济组织内在的规模经济要求,上下贯通、规模发展。关键要理清层级分工、优化联结机制。从层级分工看,上级社主要是做下级社难做、做了不划算的事。总社、省社、市社主要应发展农资、棉花、日用品、再生资源骨干企业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物流园区、融资平台、信息中心,县及县以下主要发展网络终端、专业合作社,通过功能错位避免同业竞争,以此加强对接。从联结机制看,要推进从股本掌控向多元掌控转变,加工、研发、技术、标准、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都可以实现对商品流通、产业链条的控制;就是股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更多由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转变,因为不少上市公司,一个占股百分之几的股东就可影响公司;在此转变下,上级社就能通过多元掌控、相对控股甚至参股,让利下级社,调动其积极性;又通过获取关键环节收益,汇聚若干相对控股、参股项目收益、积小利为大利,从而实现双赢。

    所谓一体化经营,就是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来面目,逐步加强供销合作社同农民的组织和经济联系,由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转变,率先把基层组织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体化发展。

    所谓推进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结合。就是运用市场机制,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内生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和购买服务,寓公益性服务于经营性服务之中。

    所谓实现组织指导体系和经营体系融合,就是这两个体系可以合一,不相排斥,在开拓经营的同时,能够做好对系统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比如,中国铁路总公司从铁道部转制而来,在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同时,同样能开展好对全公司的指导工作。

    二、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工作要放在国家经济的大格局中考察、谋划。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依托实行分税制以来形成的巨大中央财力,对农业给予直接投资和补贴,并逐步注重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实施。因此,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的功能结构上必须实现由过去统购统销的载体到有竞争力的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渠道的根本转变。当前,尤其要打造以下具有竞争力的承接渠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坚持有进有退原则,整合低效资产,向城镇、农村重点经济区域布点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重大改革,小城市和城镇将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空间结构将极大改变。供销合作社要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调整经营网络区域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销售终端的空间布局。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供销合作社主导顺应城市发展,在城市新社区建设、购置经营设施,开办劝宝系列连锁超市,其销售额占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50%以上,实现了随城市发展而发展。

    供销合作社要顺应这一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扩张、提升四大流通网络的同时,积极发展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文化、社区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业,服务新兴产业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新兴产业将迅速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将逐步提升,农村社会将社区化管理。引导、创造农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构建社区服务中心,承接向农村快速延伸的公共服务。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东方信捷物流公司积极拓展文化业态,改造低效仓库设施,建设竞园图片基地和七棵树创意园,使老库房变身时尚中心,吸引了大批知名导演、演员、杂志、影视制作机构、创意工作室等入驻,创造了都市文化消费热点。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按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哪里,供销合作社的社区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思路,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全覆盖、全方位、全家福的社区服务。

    三、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建设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组织。

    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要借鉴日韩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通过服务的规模化弥补生产相对小规模的不足和缺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供销合作社发展规模化服务,要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变化趋势。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国有120万个农民合作社、88万个家庭农场和270万个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具有一定甚至相当经营规模。比如,目前68万户种粮大户和5.59万个粮食生产合作社,种了全国1/10多的地,产出了1/5多的粮食,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甚至相当的自我服务能力、终端控制能力,它们的服务需求与普通家庭经营农户不一样,对它们的服务方式也应相应调整。不充分注意这一点,将会不知不觉丧失机遇。近一、两年一些大的农资企业,由于对此有所忽视,导致失去不少终端客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一定意义讲,服务对象的生产规模化,也给供销合作社提出了服务规模化的新任务。

    供销合作社推进服务规模化,立足点、切入点是流通。要发挥系统拥有6300个连锁经营企业、12000个配送中心、100万个经营网点的网络优势,促进农企、农批、农超、农校对接,大力开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供销合作社推进服务规模化,要从流通向生产、加工延伸,建设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组织。要发挥合作金融的支撑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组建资金互助组织,严格封闭运行,不断发展壮大。这不仅是供销合作社立足流通、跳出流通,开拓经营领域的战略之举,也是“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紧迫需要。如果仅仅开展流通服务,就不可能成为综合平台,而是单一平台。

    建设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组织,市以上联合社特别是总社、省社和县及县以下基层,担负着不同任务。市以上联合社特别是总社、省社,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重点发展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开展技物结合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对接,既形成紧密的产加销产业链条和可全程追溯的质量体系,又把总社、省社、市社和县及县以下从组织上紧密联结起来。

(作者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副部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