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万亩梨园基地是重庆市最大的梨子生产基地,年产梨子近万吨,涉及生产农户近千户。但由于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果农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也导致该基地产业化始终无法良好运行,严重挫伤了果农生产积极性。为探索促进梨子流通渠道畅通出路,渝北区供销合作社对该基地梨子生产销售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
流通渠道现存的突出问题
(一)渠道难以保障产能的释放。2013年基地梨子产量为1.02万吨,但真正进入市场成功销售的梨子据测算不到7000吨,销售量不到总产量的70%。
(二)渠道层次高、成本大。近80%的销售量集中于由农户到商贩或专业合作社再到各级经销商最后到消费者这样一条长通道,造成流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三)产品在流通中损耗严重。据估算2013年渝北梨子在销售过程中的腐败率高达25%,且有逐年递增之势。
(四)种植农户收益低下。相比全区农民人均9300元的年收入,基地农户6000元左右的收入明显是偏低的,其中被梨子商贩收购的那部分种植农户则更低,而这部分农户数占近60%。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渠道主体结构单一。目前基地超90%销售量通过梨子商贩和专业合作社两渠道主体销售。
(二)销售模式传统落后。停留于传统的地产地销模式对整个市场的渗透力非常弱。
(三)渠道缺乏品牌推动力。放牛坪梨子虽品种优良但在区外知之者却甚少,只在本区及周边几个区县拥有一定知名度。缺乏品牌推动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价格水平徘徊于中等,竞争力越来越弱。
(四)农民市场信息获取不畅。信息的闭塞、时滞导致农户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决策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五)流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渝北区农村道路只保证通行政村委会办公地,通行生产基地的道路却缺乏货车通行必备条件,严重阻碍了产品输出;基地至今未配备冷藏仓库也是导致热季成熟的梨子在销售过程中大量损耗的重要原因。
流通渠道优化建议
(一)横向拓宽流通渠道。依托渝北区优良的地理交通条件,将渠道延伸至主城以外的长寿、涪陵、丰都、垫江等重庆北部各县,还可以扩展除广安外的达州、巴中和南充市等四川其他市县。
(二)纵向缩短流通渠道。建立直销体系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搭建平台让梨子生产者与大型超市、饭店宾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等直接对接;协助与农产品流通公司接洽,通过市内各农产品连锁店销售。
(三)发挥渠道主体间的联盟作用。鼓励并规范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户议价和收益能力;通过招商引资或鼓励专业合作社升级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对梨子进行集中种植、销售和深加工。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网络销售。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可借助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淘宝等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也可开展微博、微信营销,将产品最大程度渗透市场。
(五)积极打造优质品牌。逐年扩大梨花节、采果节的规模和影响,对接市外农博会或大型交易展览,并投放一定的媒体广告,努力打造优质品牌。
(六)建设基地批发市场和冷链仓库。在生产基地周边建设上规模的批发市场,并配套相应的适温仓库或冷库,延长鲜果供应时间,给农户创造“错季销售”利润。
(七)改善基地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基地及其周边的道路基础设施,普及在规格上至少达可容普通货车双车道通行的乡村道路,保障生鲜农产品成熟季节畅通快速运离产地。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