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的 O2O讨论,都是“技术” 方面如何“打通”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零售企业的议题——闭环、支付、二维码……我个人认为这些根本不是议题。未来移动支付所有的平台,传统零售都是必须对接的。也许在未来,还会有更方便、更低成本的标准出现。
整个 O2O的技术环境,我认为在 2014 年年底会达到固化的状态,也就是说技术的 O2O闭环会有标准平台。标准的 O2O运作模式会出现就意味着没有差异化。技术的 O2O闭环,我个人称之为内环 O2O。对传统零售而言,O2O真正的大冲击来自两大因素。第一是中国的数字原住民 DC(digital consumer,12~35岁,成长于 PC与智能手机的消费者)已经超过 5亿人口,我习惯把数字鸿沟线以上的人口称呼为“模拟消费者”AC(ananlog consumer,生活于电视与传统媒体的年代)。 去年是 AC 与 DC人口总量交叉的时间点,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 40岁以上的传统 AC消费者开始通过智能手机尝试网络购物。这是让传统零售非常焦虑的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的发展,则会清理掉大部分商品没有特色、服务水平低下的企业。目前线上的O,代表的就是给消费者方便——方便消费者搜寻、支付、投诉、评论、分享;而线下的O,必须是更有深度、更贴心的体验。如果能够做到心理层次的感动,那线下的 O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实体店消费。如果内环的 O是技术环节,那外环的 O就是服务的差异化环节。
为什么我认为O2O是伪命题,因为线上与线下不应该是冲突的,不应该是谁导流给谁。我认为未来的企业必须是 O+O,线上加线下,技术环节的 O+差异化服务的 O,两个象限同时做到最好的就可以在未来的商业环境存活。互联网化的社会,是信息平等的社会。低信息成本,与信息平等赋予了消费者绝对的权力。
新的消费者宣言是:“我不会再特意安排时间,为了购买一个商品或服务而放下我手上现在重要的事情去你的店。 我要求当我要你的服务与商品的时候,你必须随时存在。你的店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我到你的店里去。”
智能手机的普及化与器官化,是人类的消费习性大跳跃。未来是碎片化与场景化的消费行为。所以真正的大战略是“全接触点”。聪明的企业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做到千人千面的互动,真正启动个性化的会员服务。
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消费者消费习性改变(体验性质商品消费占比大幅攀升),与 AC 与 DC消费群的数量交叉。同时,我又加了一个重大的因素——重大科技的发展撞击现有的商业环境与知识。现在认为连O+O都是个过渡的思维。在大数据的大背景下, 真正的追求应该是 O ×O, 线上线下、内环外环、同业异业的大规模整合。大数据的架构,使我们有办法客制化服务,未来人工智能的成熟,更能够让我们预测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