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金融改革进程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编制严密的“笼子”非常必要,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把提升内控制度执行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编织严密的“笼子”外,还要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发挥其效力,这就是执行力。
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制度执行力
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体系是指农信社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包括业务管理制度、经营约束制度、各种风险防范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复杂变幻的经济社会大潮中,没有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法规的约束,将无法抵御各类风险的突袭,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而,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内控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经营管理行为,既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又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机制水平。业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农村信用社业务管理制度涉及信贷管理、储蓄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内控制度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并因自身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但应体现出一些共同原则——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树责对称、层次管理。
二是完善经营约束制度,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经营约束机制的建立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所开设开发的各项业务建立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对新研发的业务种类、服务项目和设备要保证其安全、实用。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照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达到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三是完善安全防范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制度的完善即是为农信社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客户的利益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健全支持体系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社网点多且分散,不易管理,除了建立业务管理、经营约束、人事制度、职业道德、安全防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建立预警、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内控评价系统来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制度不是“纸上谈兵”。
一是建立预警监测体系,提高内控制度质量。这个体系是农村信用社在全面落实各项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监督手段,也是支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内控制度水平。这一体系是指农村信用社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对整体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内控制度的高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建立内控评价体系,提高内控制度效率。这一体系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后得出评审结论。
四是建立法律维护体系,提高内控制度效力。这一体系是指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要在有效的法律框架内,国家有关部门要自上而下地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维护体系,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保障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顺利实行。
五是建立监督督查体系,提高内控制度作用。这一体系的建立是指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在操作完毕后,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前期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相对薄弱环节进行督导,使之保质保量地予以操作和执行,保证不打折扣,真正发挥其内控制度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