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年央行相继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他们的经营自主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迎来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竞争环境。
同时,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压力要远大于机遇,金融机构发展将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营风险不可小觑。
有利因素
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凸显。
一是在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决策链短、经营效率高,在信贷投放上具有个性化、差异化,能够及时对市场信息做出反应。
二是他们具有较高的风险识别优势,由于历史悠久,大多数员工在当地有长期的从业经验,能够快速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及时掌握信息,对客户资信状况、经营情况掌握更加准确,有效地避免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
三是他们长期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培育了一批忠诚度高,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建立了信任合作的良好关系,为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储备了优质资源。
不利因素
整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负面影响会更大。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所占市场份额仍然不高,风险管控及抗风险抵补能力仍然不足,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科技研发支撑能力较弱,人员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历史包袱仍需化解等。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仍然以管制的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不存在利率波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了利率定价权,与其说这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更是一项挑战,利率定价要充分考虑到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风险资本成本等因素,利率定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健发展,利率定价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的市场风险将会增加。
应对策略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稳健可持续发展。
首先,解放思想,加快转型发展。金融脱媒化、监管严格化、银行准入条件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给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转变理念,调整经营结构、盈利模式、风险控制、激励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更好地顺应市场发展变化,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加强创新,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仍要着力服务好“三农”经济,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经营。在客户结构调整上,努力增加中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占比,也要不断加快在投资、零售、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发展转型,这也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第三,通过流程金融机构再造,加强精细化管理,流程金融机构建设主要是实现部门金融机构向流程金融机构的转变,流程建设注重与业务发展、风险控制、机制建设相结合,在经营理念上进行一次全面革新,通过流程再造,进一步挖掘中小金融机构竞争优势,达到布局合理、风险分散、效率提升、资源优化、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科学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四,建立高效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业务部门的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优化管理链条,建立业务部、风险管理部和内部控制部三道风险防线,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研究和应对,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间战略合作。建立区域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抵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环境压力。一直以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小,业务结构单一,与其他大型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相比,争取大客户、优质客户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加强与区域内同类金融机构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资源使用效率,可以明显增强外部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