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信用社需要探索建立社会化保安押运模式,实现武装押运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对于加快推动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提高保安押运管理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化保安押运模式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押运模式。社会化保安押运模式是指将现有运钞车辆设施转租给专业押运公司,由其配备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押运队伍,对金融机构的所有在途现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机构通过车载监控、卫星定位等技防设施对保安押运进行监督、监控、检查和管理的模式。此模式明确了银押双方职责,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监督、检查、指导、制约的协作机制,可以确保款箱押运业务移交后全辖营业网点安全运行,达到了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安全运行的目的。
实现由信用社自主押运模式向社会化保安押运模式转变,可以有效避免自主押运弊端,符合省联社提出的“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安全”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和推进信用社押运工作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解决信用社员工紧缺问题。通过实现守押工作社会化外包,可以对目前从事守押工作的人员进行科学调配,合理分流,及时将部分员工充实到一线,解决了基层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同时将监察保卫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守库押运向监督守押、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人员管理转移。
有利于提高信用社押运管理水平。守押社会化后,押运公司使用标准化运钞车,守押人员较为年轻,经过专业化训练,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战斗力,并配有优良的武器装备,一旦遇有突发事件等异常情况,具有较强的抵御和排查能力。
有利于信用社实现风险分散。通过与外包的守押公司签订合同,对合同标的、押运任务范围、押运路线、双方权利义务、风险承担、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确保实现守押风险的转移。同时审验外包的守押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并将签订保险合同作为签订外包守押合同的先决条件,确保守押风险及时补偿到位。
实现押运管理模式转型后的风险防范,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安全效率、全面委托、内外协调”的原则,周密、细致、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守押人员管理,把好守押员的准入关,保持守押员队伍的稳定性。二是严格交接期间人员身份信息核对,在网点及金库交接时做到双人核对押运交接员身份证及相关解款证,加强对进入金库交接人员的监督。三是做好技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报警系统、车辆定位系统正常、有效运行,使押运目标始终处于管控视线和覆盖范围之内。四是加强沟通,强化工作协调联动。加强对内沟通,同时做好与押运公司的协调。五是强化监督,保障制度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对押运人员的有效管理,注重运用灵活的监管形式,强化守押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违规人员予以撤换,不留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