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事后监督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并不陌生,而对于改制后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往往是个新鲜事物。事后监督系统作为银行的重要系统,是银行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的屏障,是银行保障资金安全重要手段之一。事后监督系统运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营机构已发生的业务运用事后审查、统计分析、风险提示、督促整改等一系列举措,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行为,防范经办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达到确保国家、集体财产和股东、客户资金安全的作用。
对于事后监督工作较为薄弱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做好该项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前期准备是基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是要搭建好事后监督系统硬件平台,要购置质量可靠的高速扫描仪、塑封机、电脑等必要设备,同时要与网络相对稳定的运营商合作布设专线;二是要配备高素质的事后监督人员,一般为具有3至5年金融工作经验的基层员工;三是要加强事后监督人员的教育与岗前培训工作,确保“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四是要加强交流与学习,要组织业务骨干到事后监督工作开展较好的银行去参观学习、为我所用,为事后监督系统上线做好充分准备。
制度先行是必要。为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管理,规范事后监督行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在操作流程方面有两层要求:一是前台经办人员的操作流程要合规;二是事后监督过程要规范。在管理办法方面,主要注重业务差错责任认定的准确性、整改纠偏的及时性、奖优惩劣的警示性和制度执行的持续性,只有如此,才能使事后监督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点带面是关键。做好事后监督系统运行试点工作是完成全面上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事后监督系统上线初期,应配备业务骨干,并选择部分网点上线试点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认真记录运行日志,不断总结经验,本着日事日清的原则,通过查错纠偏,日臻完善,从而为辖内网点事后监督系统全面上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全运行是保障。事后监督工作主要是采取非现场检查方式,承担凭证接收、凭证扫描、识别勾对、监督质检、差错管理、风险提示、督促整改、塑封存档等工作。在这一整套流程中,会计凭证传递环节风险不容忽视。由于大部分农村银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城乡不同区域,会计凭证传递的过程确实存在风险点,所以在确定什么样的传递方式前,应考虑周全并经充分论证。笔者认为,对于所辖网点未设现金库的农村银行,上交事后监督部门的会计凭证随现金一同押运是最安全的模式;对于设有金库的网点,可与当地邮政局合作,采取外包快递方式进行凭证传递更为安全。无论是哪种传递方式,都必须在视频监控下办理凭证交接,做到责任明确,手续完备,确保会计凭证传递全程安全。
事后集中监督系统是通过对业务凭证影像扫描、影像处理、OCR识别、人工处理、重点监督的处理过程,运用自动识别与人工录入相结合方式,建立凭证影像精确索引,实现电子化档案管理。但目前我们使用的系统存在一些功能缺陷:一是自动验印模块运用效率不高、部分无流水编号的无法存档等,功能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事后监督系统未与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反洗钱、审计稽核等系统实现并联,非现场监督检查信息依存度有限,从而影响监督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