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研究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金融便民服务举措,笔者以被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评选为“自治区级银行卡助农服务先进集体”的科左中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浅谈针对助农取款服务工作开展的调研成果。
主要问题
目前助农取款等便民服务与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也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渠道略显单一。据了解,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未设立固定网点的乡村,目前主要采取定时定点服务、流动服务、布设ATM和POS机具等方式,业务品种较少。比如科左中旗联社的POS机只能办理小额取款和账户余额查询业务,取款额度每卡每日累计最高不超过1000元。卡对卡转账、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等业务尚不能办理。
二是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方面,商户预留现金的保管存在风险。为了保证农户适时取款,承办取款业务的商户需要预留一定额度的现金,现金的安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承办商户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多数农民对银行卡密码的保管和使用不够敏感和到位,如信用社在发放“惠农一卡通”时均设定了统一的初始密码,大部分农民怕忘记密码无法取钱而没有更改密码,而商户基本上都知道当地村民的银行卡密码,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由于缺乏交易监控记录,银行卡还有被“调包”的可能性。
三是组织管理亟待规范。由于金融便民服务在农村牧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农村牧区市场经营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上还欠规范。科左中旗联社应用推广的助农取款业务,是由人民银行筹划推动,农村信用社、银联和商户合作开办的,对于参与各方的职责、权限、义务等行为有待于明确和规范。
四是应用推广动力不足。金融便民服务点都是在基础性金融服务薄弱地区,覆盖人口少、业务量小、创收难、推广动力不足。比如助农取款手续费,按照每笔不高于取款金额的0.8%通过银行卡自动扣收,余额查询不收取手续费。由于办理业务额度很小,利润更少,加之信用社对每个服务点前期投入费用较高,往往收不抵支,使得推广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对策建议
一是要充分认识金融便民服务的战略意义。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对于巩固农村金融阵地的重要意义,构建起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切实把安全、经济、便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延伸到无固定金融网点的农村牧区,将党和政府惠民、利民政策的温暖及时送到农牧民身边,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开展金融便民服务,是适应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是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需要,也是建立农村金融营销服务体系的需要。
二是要切实规范金融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由于金融便民服务在内蒙古农村牧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农村牧区市场经营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必须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农信社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职能定位,规范服务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把金融便民服务平台打造成当地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客户信息交流中心、产品营销传播中心。
三是要加快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建设。农信社旗县级法人机构应本着确有需要的原则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点”,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布局规划,多渠道为农牧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考虑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对覆盖农牧户户数较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活跃、金融服务需求较大地区的便民服务点可以改造为标准化的固定网点,或定时定点的流动服务网点;对地处偏远、覆盖农牧户不多、金融服务需求相对较小的村社,根据需要可选择当地商户、村社长、大户配备助农取款服务终端、ATM自助服务终端、POS机小额取现、手机转账等多渠道服务模式,完善转账、改密、自助缴费等服务功能;指导有条件的服务点开通网银业务,更好地为农牧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四是要高度重视金融便民服务的安全防范。要加强物防、技防设施的投入,将便民服务站与110报警平台联网,将安全防范工作主动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规划和管理之中,有效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要教育引导农牧民加强对银行卡密码的保管和使用,及时提醒其更改初始密码,防止信息泄露,确保金融便民服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