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农村金融机构针对辖区农村信贷市场和客户实际需求,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扩大客户服务面,灵活构建多层面、多渠道、多领域的信贷服务平台,不仅能够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也可以充分彰显农金机构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创新从理念开始
近几年,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吉林舒兰农村商业银行不仅提高了对产品创新的认识,而且加强了对新产品的推广和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使自身在县域信贷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新理念,全面提高对产品创新的认识。首先,坚持以增加客户价值和自身利润为中心。一是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项目,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二是每个新产品的推出,必须从设计、分销、风险控制、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切实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创利水平。其次,引入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一是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合理确定目标客户。二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营销战略。三是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四是加强对新产品的宣传、推广、监控和完善,切实提高新产品的利用率。
提升质量,纵深推广吉林省联社创新产品。一是全面推广直补保贷款。发放农户贷款,首先要以直补保贷款形式予以满足,同时通过提高直补保贷款绩效提取比例,提高信贷员营销积极性,确保直补保贷款营销面和投量。目前,该行直补保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以上,有效地降低了信贷资金风险。二是逐步加强土地收益权担保贷款营销工作。6月末,政府已经组建并成立了农业物权融资公司,并选择朝阳和小城做为试点,由政府、该行和物权融资公司逐村对农户土地收益权担保贷款进行宣传,让农户了解贷款条件及操作流程。
细分市场,提高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从2007年开始,舒兰农商行针对辖内2000多户上营森林经营局职工各林场职工、1万多户舒兰矿务局职工、500多户法特农场职工和4万多户城区居民分别研究制定了 “森工捷”贷款、“创业兴”贷款、“垦农易”贷款和“致富直通车”贷款四个新的贷款品种。针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金融单位工作人员,量身定做了“工资折担保”贷款,针对个体工商户研发“商户保证”、“商场保证”等多个贷款品种。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通过创新贷款,该行挖掘和培养了潜在的优质客户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信贷产品的创新,有效推动和促进了全行的业务经营。五年来,该行多个信贷品种累计发放贷款7亿元,收息0.5亿元,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13年6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8.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4.8亿元,占比80.4%。
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五年来,创新的业务品种支持的对象包括林业工人、煤矿工人、农民、个体经济户、公务员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员工,对1.5万名客户予以授信,有效地扩大了服务面。同时,信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政府和客户的一致好评。该行先后被省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吉林省市政府评为“支农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
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由于创新的信贷产品在信息收集和流程上都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尤其是风险和内审对新产品的管理和操作有明确的风险提示,而且绝大多数新产品都要求农户提供有效担保,所以有效地减少了信贷资金的风险。
从创新的贷款品种上看,每年贷款回收率均在99%以上,高于全行的贷款平均收回率。新产品不良贷款率仅为0.5%,低于全行不良贷款率0.3个百分点。
创新应有制度护航
创新产品立足于经营观念转变。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深入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从产品创新上来看,吉林舒兰农商行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先后多次组织员工深入各类群体,掌握了农户、下岗员工、涉农企业生产、经营业户等第一手资料,为创新信贷产品打下了基础。
创新产品立足于金融服务实际。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产品,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载体,切实满足多元化需求,从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该行创新信贷产品就是基于当地生产企业特殊的营销模式,以业务员与企业之间的业务依存关系为创新的必要条件,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创新产品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创新金融产品立足于风险有效防控。产品的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以明确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风险防控为保障。在创新过程中,舒兰农商行坚持制度先行,通过进一步强化贷款“三查”制度,严格执行受托支付制度,有效降低了创新产品的信贷风险。
下一步,舒兰农商行将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开展信贷产品创新业务。一是要突破单纯在抵(质)押品上做文章的模式,研究“公司+农户+基地”形式。二是要在贷款规模、周期等方面有所突破。当前,农业资金需求呈现大额化和长期化的趋势,开展创新工作要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相应的大额、长期信贷服务模式。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村资产的利用,通过与政府协调,研究农村住宅抵押、农民住房按揭等多种贷款方式,满足农民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