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全国机采棉现场观摩暨中棉所棉花新品种展示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新疆兵团117家单位21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根据棉花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在农业部行业项目和产业体系的资助下,棉花所栽培室科技人员主攻棉花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试验基地,初步探索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明确了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建立了适于机械化采收的标准种植模式,结合育种室科技人员筛选出的具有较大潜力的早发、集中成熟、适合机采的新品种、新品系,实现了农艺农机融合,示范田亩用工可减少一半以上,亩产籽棉仍可达到300公斤的高产水平。
此次现场会采用了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研制的国产新型采棉机,采净率达到93%。据了解,这种自走复指杆式采棉机每小时可采收10亩地左右。批量生产后,每台价格约30多万元,仅为进口机型的1/10左右,适应不同的棉花种植模式,结构简单,性能优越,可满足我国广大棉区轻简收获的需求,在河南、山东、河北、新疆以及南方棉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棉花所所长李付广指出,随着人工成本的升高,其与植棉效益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惟有发展机采棉,大幅度降低人工投入,方能提升我国棉花种植行业的竞争力。机采棉的试采成功,标志着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能够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植棉的比较效益上升,有利于保障我国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王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