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8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五法

□ 山东青岛农商银行 刘 军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积极顺应公司制改革的新趋势,不断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员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在具体实践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发扬理论学习、政策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等传统做法的同时,探索形成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新方法。

    人文关怀法。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已经进入转型变革时期,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紧张、干群矛盾激化等问题一时难以有效缓解。所以,加强人文关怀,培育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人文关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合理收入分配机制,通过提拔晋升、教育培训、福利待遇、扶助员工等方式,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在具体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等级评定、定期教育培训、特困员工扶助基金等活动,实现传导人文关怀、促进心理和谐、增进价值共识的目的。

    心理疏导法。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后,管理模式呈现出严格有余而温情不足的特点。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导致员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员工对舒缓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和谐的诉求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就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员工多方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和服务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处理人际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搭建员工思想动态信息网络,通过心理疏导讲座、职工座谈会议、内部网络论坛、双向约见谈话等方式,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变化,主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赢得员工的理解信任。

    文化提升法。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都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倡导建设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软实力。激发员工创造活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目标,也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所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积极开展精神形态文化建设、物质形态文化建设和制度形态文化建设,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与自身改革发展要求和员工精神文化需求相统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而又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文娱活动、企业内刊、员工论坛等方法,细化文化建设的载体,深化思想工作的内容,对员工实施不受固定模式、时间、地点限制的“无意识”思想教育,引导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网络覆盖法。随着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劳动关系、职业角色、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思想特点和文化需求也呈出多元化、多样化特点。针对组织结构扁平化、运行柔性化、联系网络化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吸收和借鉴科技创新的精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品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积极探索运用BBS、IM、SNS、Blog等网络新兴媒体,开辟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新途径,通过开设员工论坛、企业微博、企业微信、内部QQ群等工作媒介,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用科学方法弘扬高尚思想道德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借助科技力量得到加强和提升。

    制度保障法。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但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很多机构至今还没有形成评价标准相对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完全被纳入整体考评体系中,与业务发展绩效关联度偏低,其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功效就难以体现。在当前形势下,完善制度保障,首先应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新要求、满足发展方式转变新需求、适应员工思想观念新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量化评价指标。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主管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坚持评价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通过考评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政工人员与行政人员轮岗交流、建立党群工作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法均可借鉴使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