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推进,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呈多样性、联动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就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仅是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撑的需要,而且也是创新驱动促发展的需要。
审计范围扩大
随着信用社各项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审计需要的资源不断增多,审计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等弊端逐渐显现,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极大浪费。2012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开发的非现场审计模块,审计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现场审计转变为非现场与现场相结合,即先由非现场审计查出可疑数据,再对可疑数据进行现场验证,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审计层次加深
传统审计方法中,由于科技水平有限,有些问题难以被发现。比如对于虚假证件,以前不容易分辨,现在通过人民银行联网核查系统核对客户信息,有效防止了虚假证件造成的风险。再如借款人夫妻双方不得有贷款余额,通过信用社非现场系统可以筛选出夫妻共贷业务,然后进行现场验证,有效防止了该类问题的发生。当前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使审计部门既可以对存在违规问题的单位发出风险预警,也可以综合分析违规问题类型后,对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做出风险提示,以利于进一步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审计防线前移
在发现、遏制内部员工违规迹象时,通过非现场审计系统,对员工的个人结算账户交易量进行审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个别内部员工通过个人结算账户与客户发生资金往来、违规代理客户办理存取款业务等,有效杜绝了风险隐患。
审计成本降低
比如,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审计系统的建立不仅规范了审计流程,实现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降低了审计成本。审计系统自动生成事实确认书、问题台账、审计报表以及考核评价参考得分,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审计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服务职能增强
服务职能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内审职能也正由监督不断向服务倾斜。2012年济宁办事处开发的“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审计信息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对审计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可以进行违规人员、整改信息、管理责任等多条件查询,创新了高管人员履职评价、违规人员警示、问题纠改等技术,实现现场审计和审计成果应用全程信息化,有效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