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有一种现象一直存在:老壶一直卖不过新壶。市场上充斥着假古董壶,这使得藏家不敢轻易购买古代茶具,导致老壶市场反应平淡。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批现当代名家壶炙手可热,且价格上涨势头迅猛。总之,新老壶价格倒挂已成不争的事实。不过,藏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目前来讲,老壶价格相对较低,但一件好的历史作品,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学术价值,而本身存世量就少,从根本上讲,它是古董珍玩,而不是单纯的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所以价格会越来越高。
究其根本,鉴定一直是老壶发展的瓶颈。明清二朝的壶由于存世量少,一般人是很难看到的,即使在各大博物馆也不多见。“因为稀少的原因而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一路看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仿品”,宁波一位古代茶具研究专家讲,“特别在民国年间,出现了大量的仿制款,且制作精良,很难辨别。在鉴定方面是比较难的,可以说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明清款紫砂壶大都是民国时期仿制的。由于仿制者多是当时的制壶高手,有的较难辨别,藏者务必留心”。而且大部分老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流传脉络,藏家也不敢出手。
究竟该如何评价一把古董壶的好坏及有无收藏价值,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评价:
首先是泥料。明清二代及民国的老壶,泥料一般较粗,呈颗粒感。因为古代炼泥都是用石磨磨出的泥料,颗粒粗细不一,有一种古朴的质感。现在炼泥都用机器粉碎,颗粒一般较细腻,有油脂感或玉质感。原矿紫砂泥光泽一般偏暗,呈亚光色,有一种内敛的感觉,那种大红大绿的壶一般是添加了化工料,虽不至于有毒,但无收藏价值。
其次是形。壶形的发展随着品饮习惯的改变而变化,趋势也是逐渐由大变小。大壶体现了制壶者的制作功底,烧成时对温度的掌控,尤其是朱泥大品,因收缩率达30%左右,成形难度极大,非高手不敢制作,因此收藏价值更高。
第三是款识。自明朝开始制壶到今天,制壶者不计其数,在宜兴有数万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一把壶除了泥料、形状之外,其价值取决于作者的功底、知名度、壶的存世量多少。明朝早期的壶底落款一般是用竹刀直接刻上去,有竹刀的特殊效果,如果是后仿的一般是钢刀镌刻,字的边缘比较光滑锐利。除了泥料特征,这是识别款识的重要依据,因为明朝不用钢刀,一般认为如果有钢刀刻字的感觉基本上不可能是明朝的壶了。
另外,紫砂壶上刻字画最早始于瞿应绍,即子冶,清道光时江苏上海人,才华横溢,号“壶公”,由此可见清道光以前壶上绝对不会有刻字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