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空心化”的农村如何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农村“空心化”严重
互联网上,有人戏称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
九三学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却有1/4的住房常年无人居住。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在减少。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金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民最近在当地玉林庄、墓先庄、郭落庄、瓦窝村4个村庄调研发现,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占57%,45岁以下的壮年占20.4%,真正以农为主的不超15%,如果只按男劳力计算,不超7.5%。
主体将是新型职业农民
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张晓山表示,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培育职业农民须过“收入关”
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县(市、区)。
几天前,陕西省也宣布今年将启动“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突出种养大户、农机手、家庭农场经营者、青壮年农民等重点培育对象,力争到2015年培训职业农民22万人。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张晓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