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各方齐心协力从土壤质量监管、投入品监管、工业排放管理、养殖业管理、加工业管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革、科学研究、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首先做好农用土地的分类管理与治理,综合农业、环保等部门,进行无缝隙的土壤质量普查,特别是对城市近郊和城中分散的农用地要重查。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宜农区和禁农区等,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分类使用和治理。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加强对有机肥的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监测与质量管理,禁止将规模化养殖下的动物粪便不做任何处理直接作为肥料来用。加强化肥质量监管,推进科学使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支持和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优化产业布局。要站在关心民族兴衰的高度,严禁高污染企业开工上马,执行更科学的“三废”排放标准,特别要考虑重金属等污染物不能被降解、不容易处理、环境自净化功能弱、有很强的积累性等特点,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行为,大幅度提升违法成本,摧毁一切侥幸排放的心理。
其次,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从以人为本、文明养殖的角度,从源头遏制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对肉蛋奶、有机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下大力加强城乡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废弃产品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化利用,严禁将这些污染物直接排向农田。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合作化机制,提升农民抗击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既保障农业生产的规范化生产能力与效益,又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另外,加强相应的科学研究。加强作物抗病虫新品种培育,加强环境友好型农药、环保型化肥的研制,加强农药合理使用研究和施肥技术的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行前移式植保(治病于未病、治虫于无虫)和科学化的施肥(如缓控施、水肥一体化等)。加强污水治理技术创新,加强废弃物资源利用创新,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督管理,加强相应的技术创新。
(张 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