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食品安全经历从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建国初期开始我国口粮政策,家家户户有粮本,一直延续到1993年。这段时期,政府的头等大事是解决人民吃饱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是供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农副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带动了食品工业、流通业、餐饮业快速发展,各类农副产品不断满足老百姓的物质需求。量的问题解决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成为社会的共同愿望。所以,从历史的递进和变化中可以感觉到,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状况跟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紧密联系,尤其由温饱向小康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各类矛盾集中爆发的复杂性与食品安全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长期性交织在一起,引发了社会民众的不满。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成为民生的热点和舆论的焦点。食品安全与其它社会热点比较,具有特殊性。第一,触点较多,食品种类、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基地和规模惊人的食品供应总量都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隐患。如2011年3月出现的河南双汇的瘦肉精问题后,紧接着沙琪玛添加硼砂、鸭血中加福尔马林、大米镉超标、药用胶囊铬超标、茶叶农残超标等等相继被曝光。近段时间,白酒中添加塑化剂、抗生素剂等问题此起彼伏。二是燃点底,百姓对吃到嘴里的东西容忍度最低,一旦出现问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言辞激烈,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压力很大。第三,涉及范围广。食品每个人都离不开,问题食品销售到哪里,消费者不满意到哪里,往往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群众一哄而起,事情的影响还迅速波及到境外,对我国对外贸易往来也造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四,难解决,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后,有些是企业倒闭,政府买单。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应对食品安全这个新课题对政府来讲也是严峻的挑战。
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要内容,近几年中央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很多政府和领导都对眼下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很多建议,未来,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也要发生大的变化。
(张 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