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身负多条命案的劫匪周克华被击毙之际,无锡市新区长江北路金海里江苏银行“发生抢劫案”,两名男子持刀抢劫后劫持轿车逃窜,无锡警方出动了特警、刑警、交巡警以及其他巡防力量,警察荷枪实弹,警车呼啸街头,在闹市开展应急处置和盘查拦截,“歹徒”终被警方联手制服。就在人们惊慌奔走之际,无锡警方发布消息称这只是一场“抢劫银行取款人员”警情处置实战演练,令大家“虚惊一场”。
据了解,此次演习未事先对外预告,演习所涉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也不知情。结果被不明真相的网友当作又一起抢劫案发布,在网上引发不少当地网友恐慌。也引起人们对警方反抢劫实战演习的质疑。笔者认为,警方反抢劫实战演习要“瞻前”更要“顾后”。
警方反抢劫“瞻前”是必要的。在周克华案备受关注之际,警方未雨绸缪,从实战出发,开展反抢劫警情处置实战演练,检验各警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作战能力,对于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打造拉得出、打得赢的公安队伍,对于防范、抵制和震慑抢劫银行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警方在“瞻前”的同时,更要“顾后”,所谓“顾后”,就是要关注反抢劫演习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演习是有风险的,如果这种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社会恐慌,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把“保民”变成扰民,乃至“伤民”。
一是演练引发市民恐慌。此次“实战演习”,由于无锡警方并未事先对外公告,就连“案件”所涉的银行机构也毫不知情。事件发生后,变形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快,在事发不到十分钟,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恐慌具有传染性,过度的恐慌和蔓延极易演化成突发公共事件。事实上,很多公共事件就是由于人们的不知情而引发的。2010年2月山西某地搞地震应急演练,又不向群众宣传到位,结果,网上一个“将发地震”的帖子,竟令几十个县的百万群众半夜上街“等”地震,变成一场严重的危及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严重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是引发不可预知后果。组织者也许根本没考虑到这种行动对营业员和在场的顾客会带来怎样的精神刺激和伤害。演习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如万一演练现场掌控不慎,导致不明真相的市民在躲避时发生意外伤害,或现场体弱者、年老者、神经衰弱者遭突如其来的惊吓而受到伤害,又有谁来负责。然而,此类事件屡见不鲜。1999年7月16日,连云港市一家城市信用社组织一次反抢劫演习,为了追求逼真效果,事先不通知信用社职工,并切断报警系统,人为设置“夺命绝境”。最终,蒙面持枪“歹徒”将信用社一名女职工吓出了精神障碍,后起诉信用社,法院最终判信用社败诉。试想,如果现场引来不知情的民警或武警出手,后果会怎么样。今年1月,沈阳某银行前就出现银行反抢劫演练引来110警车,如果不明就里的警察出手,或当场有见义勇为市民出场,致人伤亡,情况该如何收场。
三是麻痹人的神经。反抢劫演习事先不预告,时间长,次数多,就可能麻痹人的神经,即使真正“狼来了”也会失去正确的判断,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作为安保部门,对于此类演习,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周密设计,严密组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及时沟通,且莫把“保民”变“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