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抓准顾客兴奋点

邵国云

   预测销量的一个相对精确的数学模型是:日销量=终端数量×日均客流×成交率×客单价。

  如果借鉴到电子商务领域,大体也可以这么断论,成交率和客单价是衡量一个B2C网站是否卖货的关键指标。

  怎样提高这两个指标?还得继续从传统营销中寻找方法。

  

  生动化:让顾客来了就不想走

  实体零售中,客流分为三类:橱窗客流、浏览客流、深度客流。

  强化橱窗店头的吸引力,最大程度把橱窗客流吸引进店,通过主题陈列让进店客流成为浅层接触浏览客流,通过导购服务,再让其成为深度客流,并最终实现销售。

  以此映射至B2C,要提高网站的成交率,第一步就是最大程度降低网站的跳出率。

  网站的跳出为两种:一种是一屏跳出(橱窗客流),还有一种是二屏及以下跳出(无接触浏览客流)。

  消费者从一屏跳出的原因往往很简单——消费者没需求。

  要想在打开网站的第1秒钟就黏住消费者的眼球,首先是清晰地告诉他,你是卖什么的;其次是在首屏尽可能展示高关注度、高需求性的商品,展示商品的需求面越广越好;最后是首屏展示的商品要有诱惑力,要么是设计,要么是价格。

  既然已被一屏吸引,并开始往下浏览,那为什么还会从二屏及以下跳出呢?抛开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因素,显而易见,陈列出了大问题。

  陈列,究其目的和类型可分两种,一种是情景式主题陈列,还有一种是标准化在架陈列。

  情景陈列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能自觉对号入座,产生情景化联想,联想自己拥有以后的效果,其目的在于激发需求,这一点,宜家的样板房堪称经典。

  标准化在架陈列,则是为了体现品类的系列化和款式的丰满性,沃尔玛就是典型。

  以此为参考,纵观目前的B2C网站,其首页二屏以下的商品陈列,犯的错误基本相同:

  产品表现缺乏情景式体验

  B2C们的产品表现,越来越写实,越来越偷懒了,除了商品还是商品,没有使用展示,没有场景模拟,没有情感欲望,甚至连模特都懒得用了。要知道,消费者想购买的并不是商品,而是从特定的商品中,期望获得的使用价值、情感价值。

  款式陈列不够丰满

  实体零售按类别集中陈列,单一类别的款式越丰满销售力越强。

  而大部分B2C网站首页的品类陈列相当混乱。可能是因为产品线长了,款式多了,恨不得每个类别都挑一款堆在首页上,生怕消费者错过了什么。

  这种面面俱到的品类陈列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单个款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假设首页女装区有10个产品陈列位,堆上诸如长裙、短裙、罩衫、吊带衫、热裤10个不同类别的产品,它的点击情况一定远远低于只放上3个类别、每个类别曝光3~4款产品的方式。

  

  诉求:激发购买潜意识

  生动化陈列如期调整了,可为什么还是会有一部分消费者到了你的网站后,依然选择了跳出?

  除去价格因素外,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对你所供应的产品,消费者暂时没有需求。

  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回答,但也折射出目前B2C领域最大的尴尬——大家都是在直勾勾地卖货,而不是在卖需求。

  卖货很简单,商品、价格,比谁的花样款式更多,比谁的价格更便宜。对于那些刚性需求的商品而言,这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消费者都是带着需求来的。

  但对于那些弹性需求的商品呢?许多情况下,这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往往是隐性的,可能连消费者自己都不清楚。显而易见,这时候光靠“产品+价格”,很难卖得出去货,平铺直叙的产品曝光,换来的就是居高不下的跳出率。

  惟一能改变局面的,是把握消费者潜在需求,明确每个品类能提供给他的利益和价值,继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LOVO在去年冬天试推了一个品类——磨毛面料的床上四件套,定价549元/套。按照B2C的主流做法,就是在首页拉个广告位,产品特写,再标注文案:“冬季必备,磨毛四件套,549元/套。”

  如此表达不见得能卖货,一来是产品单价已经在挑战网购的心理上限,二来磨毛面料在网购的年轻小白领中认知普及率太低。

  我们试想或许可以抛开产品,和消费者做需求的沟通。于是在11月的第一波推广中,着重强调产品价值体验:“被窝不再冷飕飕——你从未享受过的磨毛柔暖四件套来了”,产品上线伊始,出货凌厉。

  2个月后,当销售开始回落时恰逢年关,我们又尝试着调整诉求方向,从自用市场转而进攻礼品市场:“爸妈的被窝暖和么?——他们从未享受过的磨毛柔暖四件套来了”,出货量V型反转。

  短短3个月时间,磨毛四件套单品销售贡献逾千万元,平均成交率一直维持在5%的高位。

  

  承诺:直接拉升提篮率

  在B2C领域,有一个营销参数,一直被大家所忽视,那就是决策周期。

  所谓决策周期,是指消费者从注册成为会员,到第一次尝试性购买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周期的统计价值,在于量化评估了B2C网站的品牌信任力。

  为什么消费者从看中一件商品,到最后下单购买,需要长达数天的决策思考?为什么实体消费时,却很少看到在专卖店门口徘徊纠结数天的情况?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信任。

  一切购买行为的决策基础,一定是冲动。所以,越长的购买决策周期,对于B2C们而言,就意味着越多的客户流失,他们或许会忘记了这个网站、这件商品,或许一觉醒来已经不觉得那件商品好了,或者他们已经在别的网站冲动了一把。消费者就好像沙子,不经意间,从你的手指间流走了。

  如何在最大程度上让那些已经冲动起来的消费者缩短决策周期,马上提篮付款?办法也只有一个:承诺!大胆而真诚地承诺!打消他所有的信任障碍!

  

  交叉陈列:拉高你的客单价

  关于单位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传统营销中有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终身贡献,一个是单次贡献。

  如果说终身贡献是由产品线宽度、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决定的,那么单次贡献则直接考验网站的销售力,推大单的销售力。

  推大单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组团立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网购小白领们在办公室里的姐妹小圈子,1件原价,2件9折,3件8折……只要有价格诱惑力,且数量门槛不太高,小白领们是很愿意在办公室组织小团购的。

  第二种,满额促销。这种方式比较好操作,全场满200元免运费,满300元送礼品等皆属这个范畴。

  第三种,组合推荐、捆绑促销。这种方式比较考验产品经理们对市场的洞察力,一定要兼顾产品的关联性和消费者的组合需求性。

  总之,加强生动化,降低跳出率,强化需求引导,再借助点促销的杠杆作用,把网站的基本功做扎实,销售倍增其实并不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