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是影响一国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探讨国际贸易时无法回避的议题,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导致产品价格的变动,从而对产品的进出口产生影响。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趋势。截至2011年3月4日,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汇率价报6.5671,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5年多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9.02%,并且预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这将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较大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商品贸易中占一定份额。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在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关联不断加深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环境下,进一步研究汇率因素,尤其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复杂性
人民币的升值可能会减少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但同时,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商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尤其是当考虑到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时,其所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尽相同。相对于其他产品,农产品具有更加特殊的产业性质,如产品均是可贸易的,几乎完全可替代、不耐久、进入的初始投资成本较低等。正是基于这些特性,一般认为,汇率波动对食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不同。
根据国际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人民币对外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从而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提高。反之,如果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则用外币表示的中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但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这一效应并不会随着汇率的变动而立即显现,而具有一定的时滞。
正因为这些时滞的存在,使得本币贬值后,农产品出口的变化呈一条缓慢上升的J曲线,即出现国际经济学中所说的J曲线效应。反之,当本币升值时,这一效应同样存在,呈现一条反J曲线。但据一般调查显示,J曲线效应的滞后时间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并不一致,发达国家的时滞为9个月左右,而发展中国家需要1年多的时间 。
弹性和出口结构影响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出口除了J曲线效应外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首先,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相对较低。农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相对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幅度低于工业品的。一般说来,农产品的需求在短期内是缺乏弹性的,但长期富于弹性。就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为例,因为部分农产品在日本或其他国家进口较少,无法满足日本国民的需求,因此即使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日本国民仍会购买。
其次,出口结构的改变也使得汇率变动对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小。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国出口的初级农产品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中国出口企业会更倾向于增加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加工农产品出口的比重。因为在出口结构中加工农产品占的比重越大,中国企业获取的附加值就越高,因此汇率变动对出口日本农产品总额的影响就不显著,甚至反而呈反向相关。
笔者认为,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直接导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受汇率变动影响因素较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虽然面临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农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减少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冲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汇率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近几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在短期内并没有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显著冲击。一方面因为农产品的特殊性质使得其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时滞性,即存在J曲线效应;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较低的供给消费弹性,且随着贸易条件的变化,我国正在不断改变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减少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也进一步减小了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仍会继续,最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渐调整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减少乃至抵消这种冲击。因此,从长期来看,汇率因素并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反而绿色贸易壁垒、各国的比较优势等因素正在逐渐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名词解释——
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