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合作社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和我国农村繁荣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社文化是供销合作社人优秀的精神形态在实践中的长期积淀和结晶。我们要大力加强合作社文化建设,不仅要不断挖掘、丰富、发展合作社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大力宣传合作社文化。通过对供销合作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新经验,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感人精神,中国特色合作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大力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从本期开始,本报特开设“合作社文化建设大家谈”专栏,欢迎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从事合作经济研究、实践工作的读者踊跃投稿,共同探讨合作社文化的价值、意义以及推动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与途径,共同为合作社文化的传播尽一份力。
供销合作社是当今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中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社文化既是供销合作社人优秀的精神形态在实践中的长期积淀和结晶,也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和有益补充。对供销合作社人来说,挖掘、萃取、丰富、提升合作社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华、精髓,培育弘扬独具特色的合作社文化精神,就是对建设先进文化的最好贡献和最现实的选择。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精神,就要在实践中坚持和恪守“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社原则。从组织形式上说,合作社是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联盟,是在平等互利民主基础上的联合合作。这种合作的原则,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共同发展,方式是联合合作,重点是效率和公平。恪守合作社原则,充分体现每个成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身份,就要坚守人本理念,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实现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员共享;就要更好地实行人性化管理,让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快乐地释放潜能,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成全人、提升人;就要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发展好的企业或单位,也要关注重视基础较差的企业;不仅要注意提高效率,也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仅要尽快做大蛋糕,也要适当考虑蛋糕的科学分配,从而最终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且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都是其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精神,就要倡导团结合作、互利双赢的团队精神。增强合作共赢的理念,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独特文化,处理好取与予、舍与得、义与利的关系,培养干部职工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大局全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落到实处,增强合作社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要求同轨同向。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精神,就要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供销合作社传统的、优秀的、先进的特色文化精神,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宣传的文化精神。在新时期,这种优秀文化精神逐渐扩展、演变、具化为干部职工勤俭办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乐于付出、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人本精神。这就是“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三化同步”、城乡一体的历史潮流下的新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精神,就要坚持服务“三农”宗旨,积极践行诚信服务的职业道德。供销合作社必须努力成为“三种力量”,必须把亲农、惠农、富农作为使命,必须把构建为农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作为其生存发展的价值所在。供销合作社企业不仅要经营逐利,还必须兼顾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供销合作社企业要注重营销,但其关健点不是在于短期内少卖或多卖了多少产品,而是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点燃了农民的消费愿望和激情,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市场的导向和趋势,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产品的生命力、提升了品牌价值,在多大程度上打造和提升了农民的信赖度、忠诚度和持久热情。说到底,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将“服务”与“信用”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植入营销之中,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差异化战略。
培育和弘扬合作社文化精神,就要进一步弘扬合作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要加强合作社理论研究和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清晰地回答和解决供销合作社“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认识、方向、发展、地位,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强化和推进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打造激励超越、包容多样、宽容失败的合作社文化生态环境,把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与推动合作社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在活跃城乡经济、繁荣城乡文化、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跨越。
(作者系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