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冬里,没有什么比24小时营业的拉面馆,更让人温暖。在深夜里,没有什么比一碗飘着家乡味道的拉面,更解乡愁。
岁末年初,加班是常有之事。街角的拉面馆,成了加班后吃夜宵最常去的地方。
这家拉面馆不大,24小时营业。大概是因为邻着地铁站,不论晚上9点去、10点去、还是11点去,十几张桌子总是被坐得满满的。吃拉面的,吃炒面片的,吃烤串儿的,人声鼎沸,特别热闹。
进了面馆,需要先在收银处买一张“面票”,收银员照例会先问一句:“加肉吗?”拿着票走到面馆另一端的窗口处,递给煮面的师傅。煮面师傅接过票看一眼是什么面,再跟旁边的拉面师傅说一声“下一碗”——这句话仿佛是拉面师傅的“启动开关”,揪面、揉面、拉面,不到30秒,面已经拉好并丢进滚着沸水的大锅里。据我目测,那口大锅同时煮十几碗面都不成问题。
拉面瞬间就煮熟了,煮面师傅用一双近一尺长的筷子把面捞进碗里,浇上高汤,依次撒上葱花、香菜和几片牛肉,一碗拉面就可以“上窗台”了。在窗口边候着的食客们便可把面取走。
从“买票”到取到面,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每个餐桌上都有颇具西北风味的油泼辣子一碗,醋一壶。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出一碗独家味道的拉面。
朋友不解:这家面馆的面就那么几样,你又不是兰州人,怎么总爱到这里吃面呢。
虽不是兰州人,但在我家乡的大街小巷,也有很多这样不起眼的拉面馆。买票、取面的流程,面的味道,几乎都一模一样。高汤的清香,加上油泼辣子的红油香,让每一条有拉面馆的街道都萦绕着让人口水欲滴的香味。
中学时学校离家比较远,中午放学后我常跟同学去学校对面的拉面馆吃面,有一次竟连着吃了一周的拉面,也没觉得腻。离家念书、工作后,人家是“上车饺子下车面”,我每次回家却是“上车下车都是面”。
归根结底,在寒冬里,没有什么比24小时营业的拉面馆,更让人温暖。在深夜里,没有什么比一碗飘着家乡味道的拉面,更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