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铃木敏文,生于1932年,1963年进入伊藤洋华堂。后来一手缔造了日本7-11,并担任日本7-11控股公司、伊藤洋华堂等公司董事长兼CEO。曾任日本中央大学理事长,是日本著名企业家。
铃木敏文自传——《我的零售人生》 节选
“店铺二楼客厅里的库存快堆成山啦!”
7-11一号店在东京江东区丰洲开店1个月以后,商品部部长岩国修一跑过来对我说。
开店最初,平均日销售额大约为37万日元,是以前经营酒类的两倍,但是从毛利中刨去上缴给总部的杂费等,就跟以前持平了。原因就在于那些库存。
按照当时的商业习惯,商店首先会大批量地进货,不把进货全部卖完就不会进新货。结果,卖不出的商品就大量积存,而卖得好的商品却经常库存不足。
这样下去,日销售额和毛利都得不到提高,因此实行小批量进货就尤为重要。这又是一项与当时业界的惯常做法相悖的提议,不过这关系着7-11的生死存亡。我们这些门外汉们于是展开了与供应商的苦战,拼命对他们进行游说。同时,公司也开始贯彻高密度多店铺战略。
关于新店铺的开设,我也对负责人强调,“绝对不能踏出江东区一步”。我的想法是让加盟店都集中在丰洲附近,希望通过店铺与商圈的衔接扩大店铺的网络,实现高密度多店铺经营。
高密度多店铺战略可以提高知名度,也有助于小批量进货的实现。但是,这项政策为新店开发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辛劳。
最早,我们试图说服那些经营酒类的店家,但他们连便利店是什么都不清楚。
怎样才能让这些店家听我们讲话呢?没办法,我们只好将伊藤洋华堂的名片递上去,结果反而被认为有吞并小型店铺的企图。这种情况真让人苦恼。
还有一些店主,很害怕与周围的小型商店竞争。他们自己经营得并不好,但同时又不想被同行看到投奔了便利店的门下。
负责人们巡回拜访了江东区所有的酒类经营者,没能取得一份合约。回到公司,我看到一张张疲累的脸,只能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如果离开这个区域开设新店也许会比较容易,但大家都只挑容易开发的地方做,那么我们的新店铺就会太过分散。而将新店统一开在一个区域才能创造地域品牌,增强知名度。所以必须排除万难增加一个区域的店铺数量,我知道这很难,但从长远来看是必须的。如果大家遇困难就退缩,把新店开得很散,那区域品牌就创建不起来,影响今后的长远发展。
如果不能实现高密度多店铺的理念,我们的事业就不会成功。这个原则绝对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将它贯彻到底。有人认为我过于坚持原则,但我认为这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将制定的原则贯彻执行下去。
■编辑点评
当年成长中的7-11遇到的配送量问题,很多企业现在都在或者也刚刚经历过,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如何去学习7-11是怎样解决的,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铃木敏文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解决这种问题的。很多企业也面临着如何建立区域优势的难题,除了拿出真金白银一家一家地开店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外,我们是否也曾想过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多元化发展自己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