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基层社干部“走读”现象不容忽视

胡 奎

  随着农信社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信社在干部任用上实行了“上挂下派”、“轮岗交流”等措施,给地方联社及基层农信社注入了新活力,推进了改革的工作进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越来越多的单位负责人不在当地居住,而是在县城乃至市区定居。干部“走读”问题成为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基层员工对此也颇有微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意见。

  其一,农信社干部“走读”是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的不良现象。许多人认为,基层社干部“走读”,容易造成单位管理成本的增加和腐败,应加强治理“走读风”。“周一、周五半天班,周二、周四转一转,电话遥控成习惯,哪有心思解疑难。”流传的这段顺口溜是对这种干部“走读”现象的抨击。许多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信贷客户也认为,农信社应尽量使用本土型的扎根干部为好,办事方便。

  其二,农信社干部不在基层,不利于处理本单位的工作。一是工作时间难以保证,客户有事要办或反映情况难以找着人;二是基层员工的想法、意见和困难难以随时掌握;三是遇上突发事件,特别是安防事件,“遥控”指挥难以处置妥当。长此下去,员工与群众的愿望难以实现,整个工作就会陷入被动,继而影响了业务发展的大局。

  其三,“干部走读”易滋生上行下效的不良现象。有道是,身教胜于言传。基层社的负责人应当成为员工楷模,如果作风飘浮,不能以社为家,员工必将效而仿之,如此“走读”之风就会大行其道。同时,由于负责人自身工作作风不过硬,遇有员工消极怠工等现象就不敢管,即使想管也往往是投鼠忌器。

  时下,正值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农信社无论是走农合行还是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对基层联社、农信社管理者的要求将更高,特别是新兴的基层邮储银行已对农信社业务竞争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因此,一个合格而务实的农信社“领头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基层社干部“走读”现象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仅供信合决策者们参考。

  其一,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人事部门和各级联社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走读”干部的监管,教育他们坚守工作岗位,强化自律意识,对已经搬进县城及市区居住、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给“本土化”的实干者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其走上管理岗位。

  其二,加强督查,定期评估。各基层联社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督查评估机制,结合年度考核,认真落实干部值班、定期走访客户、客户办事预约等更加便捷的服务客户的工作制度,争取做到职责不减、工作力度不减。

  其三,加大奖惩,激励实干。应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不仅要看数据指标的增长,更要看基层负责人的工作作风,客观公正地评价,奖励实干,惩罚虚浮,让华而不实的人无市场,不让实干的“老实人”吃亏。

  相信,通过严格监管,加强考核,认真落实相关责任评估,基层社干部“走读”现象将会逐步得到根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